1. 首页
  2. 站长新闻

那些牛逼的互联网公司,发展初期是如何推广的?

点击蓝字,关注“海派高知创业服务中心”

经常有小伙伴问:刚开始创业,不知道如何推广,有没有什么好建议啊?于是我们便整理了这个专题——那些牛逼的互联网公司,在发展初期是如何推广的?

许多互联网公司在创业初期,最难的事不是产品研发,而是如何发展第一批有价值的用户,即种子用户()。这一批人最接近产品定位,并直接影响产品日后的口碑传播及辐射范围,更重要的是,他们可能是社区平台类产品优质内容的主要提供者。

滴滴打车

滴滴打车一开始只在一个城市(北京),用最精锐的部队验证自己的模式,成功时再横向复制,从而形成了今天的规模。但开拓北京的市场,却不像滴滴创始人程维想象的那样简单。

推广初期,没有出租车公司愿意和滴滴合作,员工都很沮丧。程维鼓励大家:再坚持一下,跑完全部家公司,没有一家愿意跟我们合作,我们就认了放弃!

经过不懈的努力,滴滴终于谈下来第一个出租公司——只有余辆车的银山出租车公司,这家公司的老板允许程维他们在司机例会上演讲分钟介绍产品。

那场推广会有个司机在场,但只有位有智能手机。面对滴滴的讲解,司机们面面相觑,这又是新骗术吧?

最后,有位司机安装了客户端。程维拿着合同给其他出租车公司看——人家都做了,你们也可以尝试一下啊!就是这样,滴滴敲开了第二家第三家公司。地推团队也开始有了干劲儿。

年月,滴滴打车上线,有位司机安装了客户端,但是上线的人数只有个。程维给大家鼓劲:起码有个司机相信我们,我们不能让这个人失望!没有订单,我就找人去打车……

于是程维面试了一个人,每天给他块钱,让他绕三环打车。当时还特意嘱咐:不要去昌平,资金有限,省着点花……

除了各个公司推广,滴滴的地推团队还设立了线下服务点,分布在北京西站南站南苑机场等司机聚集的地方,他们每天点抵达开始工作,一直持续到晚上点。出租车师傅慢慢驶过去的时候,地推的小伙子就抱着笔记本冲过去:师傅,你有智能手机吗?

为了保证体验,地推的小伙们会考虑到每个细节:他们把安装时间控制在分钟,最后压缩到分钟一个,否则司机会不满。在司机方便的厕所发传单时,他们会考虑是司机进去的时候发传单,还是出来的时候。因为如果是进去时发的传单,出来时往往就被扔掉了……

就这样,滴滴慢慢积累了第一批种子用户。

豆瓣

从“文艺”的角度入手,“臭味相投”。

先为曾经火爆的点根蜡烛。有人认为上线后,立刻通过病毒式传播迅速增长用户群,但实事并非如此。其第一批用户是创始人的线下的乐队资源,最初积累的是他们的粉丝用户。

其实,从充满文艺气息的小众的用户群入手在中国也有一个案例。比如豆瓣就从书籍入手得到了第一批用户。这一批用户可以算是“品味略高”,不仅可以贡献更高质量的内容,也让豆瓣围绕着书籍文艺清新等标签逐渐增强吸引力范围。

新浪微博

高价请大呗!

新浪博客发展初期通过媒体关系拉拢到了大批意见领袖知名人士尤其是娱乐圈明星开通博客撰写博文,甚至开出高价稿酬,其它门户纷纷效仿。而这一幕在微博时代又重演了。

陌陌

陌陌运营总监王力说:陌陌一开始也谈不上运营策略,就是一步步摸索着走。没有,不怕丢脸,产品和运营都是尽快去碰壁,尽快去改进,尝试新的东西。但最重要的就是快。

推广初期的陌陌资金有限,所以在渠道选择上比较有限,需要盘子大用户基数大,但花费比较少的社区进行推广。符合条件的有两样:空间和新浪微博。由于空间年龄偏小,所以陌陌将运营重心放在了新浪微博上。

一开始,陌陌只在微博上发传统信息,说有产品上线啦,亲朋好友帮忙给推一下。结果做了些推广之后,每小时的下载量居然最高能达到几百。

这让他们觉得,这条路子是对的,但是形式肯定要继续优化。所以陌陌开始把产品放在场景里去讲故事,让用户置身那个场景的时候,会想起来去用。

就比如一个小伙儿母亲病了,挂不上号,他就在协和医院走廊里刷陌陌,刷出来一堆医生护士。挑了一个护士开始聊天,结果聊了半天挺高兴。于是他跟人家说我妈病了,挂不上号,小护士马上说,没问题,我给你挂一个……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而这样的故事多了,用户的使用场景也就明确了。

在运营过程中,他们认为一个社区的活跃取决于女性用户的活跃,而女性用户的活跃度取决于她的需求是否被满足这里是否有安全感。

所以陌陌还在新浪微博上针对女性做了很多推广,用一些她们喜欢的情感方面的文案获取好感。并且组建了一个七八人的团队,每天处理举报信息,保证女性用户的使用体验。

同时为了不让用户简单地把陌陌理解为约炮软件,他们增加了群组功能,做基于地理位置的关系沉淀。例如基于小区的业主群,利用它你可以找到自己的邻居,慢慢转化成熟人关系,构建城市的社区文化。

至此,陌陌完成了场景的转变,从一对一的网上社交场景,慢慢向社交本地化方向转变,从线上走向了线下。

美团

在推广初期,团购网对国内商户是一个全新概念,所以并不好谈。第一单生意是一个舞蹈塑形班,女老板是饭否(美团网创始人王兴的另一个创业项目)的用户,觉得王兴靠谱就答应了。

那一单卖出了份,距离美团描述的“上千份”的蓝图有很大的距离,但也让商户们认识到了团购的价值。

那时的美团只有十几个人,团队扩张也比较慢,每天一单,一个月下来才三十单,由于筛选严格,谈三四个单子才会有一个上线。美团希望用这样严格的标准,来保证服务质量。

在扩张到其他城市时,美团在上海和天津选择了直营方式,其他多为代理或收购。就像哈尔滨太原唐山东莞都是收购本地团购网站转化成美团分站的。这奠定了美团的基础。

而运营上,美团有的放矢,十分注重目标人群的用户体验。

以镇江为例,美团主抓年轻消费者——教师大学生公务员银行员工,这样喜欢时尚品类的群体。在团购品类上,也投其所好,主推韩国料理日本料理自助餐火锅电影之类的。

与此同时,镇江的客服也做得很好,建立了很多会员群,会员有任何投诉,销售人员骑着电动车,分钟内就会赶到处理。

不过与对手相比,美团显然不够疯狂。不仅在收购时经常被竞争对手截胡,市场上被对手疯狂进攻,连团队成员也经常被对手以两三倍的工资挖走。

当然,这并不合理,首先这些人员并不值这个价。其次,对方给这么高的工资势必会引起老员工反感,引发内斗。对此,美团的对策是,你要挖人,我就想办法拖挽留,等过一两个月,先去的人感到问题了,这件事也就解决了。

这时美团士气很低落,内部质疑是不是融不到钱了?同行都在打广告,在挖人,美团却一点动作都没有……甚至有员工当面质问美团网副总裁王慧文:你别扯虚的,我就问你,到底投不投广告?

这里有一个小插曲,美团虽然没有投广告,但王兴有一个判断——用户在线下看到了广告,终究要来线上消费,所以他在百度购买了团购的关键词。用户搜索团购,出现的第一位就是美团。

对此美团高层有自己的判断——疯狂烧钱,不理性竞争不会持续太久,团购资本市场的冬天很快就要到了。所以,在账面上还有万美元的情况下,美团按兵不动,继续融资储备资金,静静等待战机到来。

年月,用户对团购的消费习惯已经形成,但是资本市场却进入了冰川期,无法继续投入资金支持。而美团,却在这时候拿到了万美元的轮融资,并将其公之于众。一时间舆论哗然。

接下来,缺少资金支持的其他团购网站纷纷裁员拖欠商家账期,而美团则稳扎稳打,或是彻底歼灭,或是收购兼并,慢慢站稳了脚跟。

知乎

先向专业人士发邀请码,“全封闭”后再开放注册。

知乎创始人周源最开始采用的是“杀熟”策略,发邮件邀请好友。年上线的前两个星期,他们就邀请到大约位用户,多数是创始团队的朋友或同事,几乎全部来自创业圈,其中有不少媒体人或行业评论员,这个小圈子开始“互问互答”。但外界很难拿到邀请码,它在初始阶段几乎是全封闭的。

当知乎一点点开放注册,直到用户数量达到人的时候,便出现了雷军李开复等名人,他们贡献了各种高质量的回答;他们也因为社区的纯洁性,首选知乎作为发声平台。知乎在发展头两年,一直用邀请注册的方式维护社区的专业性,由此形成了第一批种子用户。直到年月开放注册后,知乎才在更广的话题领域有了较大发展。

发邀请码的做法也被不少创业团队在使用。比如一个名为“泡面吧”的跟随式在线编程教学网站(类似“”),他们主要在相关论坛寻找种子用户,首次内测阶段的邀请码只有个,但随后因需求旺盛,迅速增加到个个……

虎嗅

传媒圈内积累种子用户。

虎嗅最开始创办时与现在有所不同,每天只发布一篇精品文章(附带少量其他文章),并精简关键信息,条目化发布到微博上。一开始虎嗅的用户为受邀前来的媒体圈人士,在内容受到好评和转发之后,虎嗅逐步积累了第一批读者和作者投稿。

脸萌

应用商店推荐位,鼓励分享得到口碑传播。

半年前,脸萌正式上线。各大应用商店当时都给出了推荐位,比如的精品推荐等,但脸萌并没有登时火爆。经过两个月的攻坚期,用户突破百万。真正火起来却则是在三个月之后,人人网朋友圈和微博开始出现刷屏现象。用户通过更换头像和发布萌图,各大社交网站纷纷被脸萌刷屏,形成一股“萌风”。数据显示,脸萌的下载量从月底开始迅速攀升,四天内在和平台的下载量总计约万。用户自发的病毒性传播在短时间内帮脸萌形成巨大影响力,但最开始脸萌的用户积累却来自应用商店的推荐。

和脸萌打法类似的还有我们之前介绍过的另一款“后”节操精选,他们同样是依靠产品的新鲜度以及有趣的名字得到了分发市场的推荐位;再通过鼓励分享获得更多用户。

来往

马云强推,员工人人要出力。

虽然阿里巴巴财大气粗,但其推出的来往仍就在苦苦找寻微信阴影下的发展路线,特别是来往积攒第一批用户的故事,让人看到就算是巨头也不是做什么都那么容易(世界还是公平的)。年月一天,马云在公司内网中就来往就公开表态,呼吁阿里巴巴员工成为来往产品推广员的文章,并把来往挑战微信比喻为一场“战争”,他下达了死命令——阿里人月底前不到个公司外面的来往用户,视同放弃红包。“当然有+未必有红包,没有个是肯定没有红包。”

在这种量级的鞭策下,这两天,阿里员工们在微博微信和朋友圈里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揽客”的群众运动。

当然,这种由上至下定指标的推广方针并非马云独创。国外的在寻找种子用户阶段,创业团队每人都有个指标,在线下邀请高素质的商务用户,则负责个。

微信

依托腾讯系庞大用户群,相互导流已经够可怕了。

腾讯家族产品众多,以为土壤,空间腾讯微博邮箱等产品,在最开始发展用户的时候,都利用了用户不得不看的王牌产品,强制推送链接,引导用户使用。这种运营手法已经非常成熟,不仅有直接的流量导入,互相推荐,还有杀手级的“升级加速”和“点亮图标”推广手法。这一手法在产品的推广中屡试不爽,迅速提高了市场占有率。

关于如何获得第一批用户的,有网友分享说:年以前,成气候的通讯软件只有以色列的,当时上网的人几乎都有一个号码,日常大部分沟通也在上。年左右的时候,逐渐在国内普及,大量公司个人及组织纷纷推出即时通讯类软件,但始终无法撼动已经建立用户间强关系链的。但年国庆时候,等服务器在国外的纷纷被墙,本身还算和相似,且又是原生中文界面,于是趁势而起。

海派高知创业服务中心欢迎各位看官的评论和留言!

【本文作者】:亿闻天下网,商业用途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非商业用途转载注明出处原文链接:https://cqsoo.com/news/43684.html

【版权与免责声明】: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kefu@cqsoo.com ,

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反馈给我们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Copyright 2007-2019 亿闻天下网 / 渝ICP备89217412123号-1  / 本站由wordpress、阿里云、群英、百度云提供驱动力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