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站长新闻

18年!从备受质疑到全国推广,揭秘四川这项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推广的新农艺

四川在线消息(张俊贤 记者 王代强)近日发布的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对大豆高产品种和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推广的支持力度”。“这个新农艺,指的就是我们历时18年研发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四川在线消息(张俊贤 记者 王代强)近日发布的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对大豆高产品种和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推广的支持力度”。“这个新农艺,指的就是我们历时18年研发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简称“复合种植技术”)。”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杨文钰激动地说。

“18年来,团队成员不计个人得失,秉持必胜决心,经历了无数质疑、彷徨、失望,最终迎来希望和成功!”2月27日,在川农大成都校区办公室,杨文钰讲述了这项技术从诞生到推广应用的曲折历程。

三年研究遭遇“风凉话”,从质疑中确定研究重点

据了解,大豆是重要的食用植物油和饲料蛋白来源,但产需缺口较大。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大豆进口量高达9000多万吨。同时,随着我国玉米工业消费的增加,近年来玉米也出现了产不足需的现状。

“玉米、大豆属同季作物,我国耕地资源有限,不可能依靠增加耕地面积来种植大豆和玉米。”杨文钰说,玉米大豆争地矛盾突出,是我国粮食安全受制于人的短板。从2003年起,他就带领团队开始研发复合种植技术。

“研究应用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消除偏见。”杨文钰说,间套作是中华农耕文明的传统,但人们一般认为,间套作费工费时,不能机械化,应该退出历史舞台。

2005年,杨文钰在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现场会上,首次向与会专家作了“旱地新三熟麦/玉/豆研究与示范”的专题报告,受到一些专家的质疑:“这种模式与传统的玉米大豆间套作种植没什么差别,无新颖性,不会长久发展下去。”“这种模式不适宜开展机械化,没前景。”

同时,省内的一些专家也认为大豆产量低,相比之前“麦/玉/薯”的模式没什么特色,不值得大面积推广。

“不管哪个说风凉话,我都选择坚持。”杨文钰没有退缩。相反,他从质疑中确定研究重点——研究重点转向玉米、大豆间套作农艺,必须实现玉米、大豆双高产,完成核心技术创新、高产样板示范及配套农机研发,用事实征服质疑者。

组建创新团队共同研究,扎根基地“耕”出新技术

“玉米和大豆间套作属于高低位作物配置。传统农业中,由于没有科学的光资源与养分资源协同利用理论指导,大豆产量不高,而且倒伏严重。”杨文钰把学校里从事栽培、育种、植保、农机及加工等专业的一些青年老师组织在一起,成立了校级复合种植创新团队。同时,与西南其它大豆科研单位合作共同研究。

“选(品种)、扩(间距)、缩(株距),是我们的技术核心,弄出这三个字就花了10年时间。”杨文钰回忆,他们2007年左右在仁寿县建成了100亩试验田和5000亩示范田,和农民一起耕种试验。

试验田划成几块,按照不同的模式种植。“就像搞排列组合,通过不断比较、排除,选出最优的品种和参数组合。”杨文钰说,田间配置必需兼顾光照、养分、水分和机具通过性等多种因素,玉米、大豆之间的距离差一厘米都能造成减产。“那时我们几乎都在基地搞试验搞示范,夏天背心要打湿几遍。”

经过反复试验,玉米、大豆双高产的目标在试验田里达成了,现实了玉米产量与净作相当,每亩多收大豆100-150公斤。

在绿色农业上,团队也交出了漂亮答卷:根据玉米需氮量多、大豆根瘤菌固氮特性,研制了专用缓释肥与播种机,创制播前封闭除草、苗期茎叶分带定向喷药相结合的化学除草新技术,病虫草害防控率达85%以上,农药使用量减少25%-40%,农药飘移率降低15%-20%,通过农机农艺融合有效解决了田间单双子叶作物不能同田除草的世界难题。

从四川走向全国,技术研究推广没有终点

杨文钰说,十几年前,我国作物栽培学科地位还有点尴尬,一些部门认为科技含量不高,给予的立项较少,研究经费也严重不足。“农民接受了,自然就会受到重视。”他不断给自己和团队加油,推动技术从试验田走向农田。

一方面,团队与农机公司合作研发新农机具,由人工点播到微耕机机播,再到拖拉机机播,再到适应带状间套作的播种施肥机、收获机,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另一方面,依托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团队在四川建立了川中、川东北及川南三大核心示范带,2009年乐至县万亩大豆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亩产143.7公斤,印证了复合种植技术在生产上的成功。

随之,一系列支持政策、项目落地生根。

“在四川成功了,能否根据此理念在黄淮海及东北玉米主产区也实施复合种植呢?”带着这个问题,2012年团队在山东、河南、安徽、吉林、黑龙江等省开展小面积示范,吉林公主岭市、山东菏泽市和安徽阜阳市三个示范区玉米平均亩产700公斤,大豆平均亩产90.5公斤。近3年团队依托国家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在河北藁城、山东禹城、内蒙包头和河南永城等地开展了较大面积的示范,实现了玉米亩产与当地净作玉米相当,大豆亩产100-130公斤。

据统计,2003年-2018年,复合种植技术在四川、重庆等19省(市)累计推广7000余万亩。由于表现出色,该技术连续11年入选国家和省主推技术,2019年被遴选为国家大豆振兴计划重点推广技术,2019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

“技术的研究推广没有终点!”杨文钰说,玉米、大豆生产事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扎根基地、面向全国,团队“一直在路上”。

【本文作者】:亿闻天下网,商业用途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非商业用途转载注明出处原文链接:https://cqsoo.com/news/34098.html

【版权与免责声明】: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kefu@cqsoo.com ,

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反馈给我们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Copyright 2007-2019 亿闻天下网 / 渝ICP备89217412123号-1  / 本站由wordpress、阿里云、群英、百度云提供驱动力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