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软文投稿

三国鼎立的鼎是什么意思(“问鼎天下”的鼎,是哪个“鼎”)

公元前660年春夏之际的某一天,洛水河畔来了一支陈兵耀武的军队,吓坏了洛阳城里的周天子。

按《左传》的记录方式,这一年是鲁宣公三年。当时王都洛邑的主人是周定王,东周的第九代周王。严肃的称呼应该是“天王”,只称为“王”就略显讽刺。因为率军至洛水的也是一位“王”,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实际上楚国的封爵是子爵,应该称为“楚子”。

这位僭越称王者原本是为了征讨陆浑之戎,顺路到了洛水。到了天子王都,楚庄王不但没有战战兢兢,反而有点兴致勃勃地带着窥伺之心虎视眈眈。害怕的人反倒是洛邑的周定王。周定王是东周的第九位周王,这时候周室衰微,岌岌可危,周王有名无实成了摆设,很可能被取而代之。面对楚国大军,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出城慰劳楚庄王,其实是想探一探楚庄王的来意。

楚庄王见了王孙满,饶有兴趣地问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一种器物,就是“鼎”。楚庄王详细询问了关于“鼎”的大小、轻重。这些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平淡的问题其意义在后世流传深远。被后世称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以至于后人谈论到他时,必然要提到“问鼎”的这件事。说楚庄王问鼎中原,野心勃勃。并且在楚庄王问鼎之后,后世凡是欲图夺取天下的行为,都将之称为问鼎。

下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西周康王大盂鼎。铭文记载了康王训诰盂的事。

“问鼎天下”的鼎,是哪个“鼎”?

为什么把“问鼎”这件事看得这么重?这要说说关于“鼎”这种器物的特殊含义。

早在新时器时代就有“鼎”这种器物,当时的鼎都是陶土烧制的陶鼎。比如说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良渚扁足陶鼎。当时鼎是实用器,有的还能看到底部明显的火烧痕迹。也有形制特殊的,比如仰韶陶鹰鼎,很可能已经不是实用器而是当时的某种仪式用器。

“鼎”真正变得有所不同是从铸九鼎开始。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禹铸九鼎,一种是启铸九鼎。回到楚庄王问鼎的当时,王孙满的回答也对九鼎的来历有所描述。

《左传*鲁宣公三年》记载,“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楚庄王所问的鼎,就是九鼎,九鼎是从前夏朝有德的时候,九州的长官州牧都进贡了铜,夏朝的统治者用这些铜铸造了九鼎。把各州的山川物产等都画成图,把这些图也铸在九鼎上。这样天下百物鼎上都有记录,人民就知道如何分辨。

这样看来,九鼎象征的是天下九州,九鼎已经具备了特殊含义,不再是从前的生活实用器了。王孙满也跟楚庄王说,九鼎可以震慑魑魅魍魉,九鼎还能使上下团结一心,使统治者接受上天的福佑。所以说,从夏铸九鼎开始,鼎就成了国之重器,既是统治权力的象征又是吉祥物,也难怪楚庄王这么感兴趣。楚庄王感兴趣的是九鼎之后的权力以及天命。这么看来,楚庄王问鼎就充满了火药味儿。

夏朝灭亡之后,鼎的去向在王孙满的话里也做了交待。“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夏朝因为失德,所以失去了继续统治的资格,商接替了夏进行统治,九鼎归于商。商代持续六百年。祀,是纪年之称。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舜曰载(《尔雅*释天》)。商纣王暴虐,所以九鼎又归于周,表示天命归于周。

周武王时期的青铜器利簋上有三十二字的铭文,可以和王孙满的话相映证。“武征商,唯甲子朝,越(夺)鼎,克昏,扬又商。”周武王讨伐殷商,在甲子这一天的早上迁移了九鼎,战胜了纣王,继承了商,取得了天命。铭文中的“越鼎”就是夺取了九鼎的意思。文字学家唐兰先生解释说“越”在甲骨文里常用来代表“岁”,在利簋的铭文里则应当读为“夺”,是夺取的意思。这段铭文也证明了鼎具有的特殊意义及拥有它的重要性。这件利簋也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藏品。

王孙满回答楚庄王说“在德不在鼎”,这是在警告楚庄王,鼎的轻重大小在于持鼎者的德行而不是鼎本身。如果德行美善,鼎作为器物虽小,但是本身意义重大;如果奸邪昏乱,就算是作为大器的鼎也只能是轻如鸿毛。王孙满就是在告诫楚庄王,想夺鼎本身就是犯上作乱的行为,取得鼎也不会得到上天福佑和民众支持。

在很多综合性的博物馆里陈列的古代展品中都有青铜鼎。还有一些专项的博物馆,比如河南安阳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博物馆、陕西宝鸡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或是陕西扶风的周原博物馆,也都有青铜鼎。目前在博物馆里看到的青铜鼎基本从商代、西周到春秋、战国,秦汉及以后鲜有。这正是青铜文明鼎盛的时段。

如果说夏铸九鼎使青铜鼎从实用器变成了国之重器,象征国祚,那么到了周代鼎更是大行其道。周公制礼作乐以治国,鼎又被赋予了“礼”的意义,成为周代礼乐治国的实物载体之一。确切地说,鼎在西周是用来明尊卑、别上下的礼器。

从商代墓葬出土情况看来,用鼎的制度已经很森严,不同墓葬出土的鼎大小、数量区别很明显。周代的用鼎制度更完整而具体。

周代青铜鼎的用途很广泛,比如烹煮、祭祀、燕享,从葬等都用得到。在博物馆里能看到的鼎有一些带有铭文。一般来说商鼎鲜有铭文文字数量多的,大部分只有族名或族徽。也有例外的,比如保利艺术馆馆藏的殷商纣王时期的版方鼎,铭文三十七字,作器者记录了纣王祭祀父亲帝乙的事。周代的青铜鼎则有不少有长篇幅的铭文。为什么周代的青铜鼎上会大量出现铭文或是长篇铭文?

下图为殷商纣王版方鼎,及铭文。无论从文字学还是史料学都弥足珍贵。

“问鼎天下”的鼎,是哪个“鼎”?
“问鼎天下”的鼎,是哪个“鼎”?

《礼记*祭统》回答了这个问题。“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鼎带有铭文的,就是用铭文为自己留下声名。博物馆里的很多鼎都是以作器者的名字命名,作器者往往在铭文中赞誉自己先祖的美德和功绩,使之彰明昭著流传后世。

在当时,为先祖作器,颂扬美德美行,扬善隐恶,就是宣扬优点,隐晦缺点,这是一种孝行,是值得称道的事。最荣耀的就是得到王赏赐的铜,作器记录先祖勤于王事的功绩,同时颂扬周王,作器以子孙永宝,同时也留下了自己的名字。这当然是有门槛的,不是谁都能得到的荣耀,这是周代作为祭器的青铜鼎被赋予的意义。

如果作为从葬器或是宴飨器,用鼎制度以数量来区别尊卑。等级越高,享用的鼎的数量就越多。《公羊传》《周礼》、《礼记》等都有关于用鼎制度的记载,又各有不同,大致可以总结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东周时礼崩乐坏,也有诸侯用九鼎的。

另外,鼎还可以是一种刑具,用来烹杀罪人。赴鼎者上有国君,下有名士。西周夷王时,齐国国君齐哀公就因为纪国国君纪炀侯在周王面前前进谗言而受此酷刑,被周夷王用鼎镬活活煮死。还有一个有名的案例就是秦末,高阳酒徒郦食其游说齐王田广归汉,韩信趁齐国不备而用兵,齐王田广怒而烹杀郦食其。

秦汉之后,青铜“鼎”虽然不再作为具有独特含义的用器出现,但是“鼎”作为文字的含义却越来越丰富。鼎,三足两耳。如果三方势力势均力敌地并存就称为鼎足或鼎立。比如三国鼎立。如果比喻形势汹涌如鼎中水沸腾,就称为鼎沸。还有鼎新,鼎是合金所铸之器,作为烹煮器又可以烹饪新的食物。去其旧取其新的意思。

【本文作者】:亿闻天下网,商业用途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非商业用途转载注明出处原文链接:https://cqsoo.com/ruanwen/11854.html

【版权与免责声明】: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kefu@cqsoo.com ,

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反馈给我们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Copyright 2007-2019 亿闻天下网 / 渝ICP备89217412123号-1  / 本站由wordpress、阿里云、群英、百度云提供驱动力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