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建站新闻

中文互联网的产出在渐渐枯萎吗?

早期上网的用户表示真的是这样,量其实变多了,但质量变差的更多,去除无用信息,剩下的真不如以前。

以文字为例,目前不止是文字产出越来越少,实际上连能写文字的地方也越来也少。

随着有意识的限制和打压,现在中文互联网圈的存活数越来越少。幸存的也变得越来也封闭,会员可见,回复后可见,积分购买,各自平台趋于封闭不对搜索引擎开放,以及那些众所周知的原因,中文互联网是怎么堕落到如今的地步,恐怕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

目前仅存的几个大平台更适合娱乐和有目的地赚钱,并不适合既想写写东西又不想职业化的用户。

但文字产出是需要氛围的。

大部分人写东西拍视频是没有收入的,在这种情况下,观点的碰撞,友善的评论,善意的补充,这些针对写手来说都是正向激励。

相比之下现在写东西的负面感受太严重了,被抄袭是一方面,但其实只是小事,十年前大家写东西也被抄,本来也不指望赚钱,大部人都无所谓,但是在一个氛围越来越差的环境中,每个长文的用户都遇到关键词检索,该内容被举报无法显示,不知道触发了什么违禁词导致你以为发出去了,其实没人看见等等等。

文字越多越容易这样,时间久了,写长文的用户变少,也导致阅读者的口味被改变。

以前是文章配插图,现在不少号则变成了配图说话,你稍微用心一点,写的长一点,评论就有人和你表示太长不看。

如果写啥都没人看,没人讨论,那谁都不乐意写。

写作氛围差也表现在题材的单一以及违禁区域的增加。

实话实说,想要往深了写然后不触雷的题材越来越少了。

你就是写明星八卦,写到他们背后公司,股权转让,持股人背景收益等等等,哪怕是在业内公开的资料,照样有可能被删文,甚至删号。

类似的事情发生了多了,这里拿文字和举例子并不是光指它们。

很多后后的部分年轻网民往往不愿意承认一个事情,就是相对于后的老网民,虽然社会进步了年,但在思想观念上,部分年轻网民要比之前的老网民封建太多了。

注意我这里说的是网民,限定互联网用户。。。。

不信你随便挑一部年前公认好看的电视剧,放到现在再拍看能不能过审。

一模一样的题材剧情,大家的评价也不一样。

老年人:这都被封?有没有搞错

年轻人:这个也敢拍?胆子真肥啊

要知道当年我们可是看着这种漫画长大的啊。。。

当然平台也是没办法,平台的任务是赚钱,是,要对投资人和股东负责。

针对商业运营来说,内容好坏,文章客观与否未必有争议性重要,深度反而可能变成风险,一篇深刻好文带来的收益有其上限,带来的危害最严重的时候无法估量,这种情况下,大家首先要注意的是规避危险,能活下来才能讲其他。

这一切都导致任何文字创作的前提都是以安全不踩线为首要目标,而不是内容。

你不遵守也没关系,平台会想办法帮你遵守,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不乐意往深了写。

文字阅读和吃饭一样是刚需,人不吃饭肯定不行,但是如果这条美食街只提供这种等级的食物,在大多数人没法去隔壁吃的大环境下,做的难吃他们也开的下去,新食客没吃过好的,甚至会以为这个味道地道。。。

感觉还没讲完,想想还说点啥。。。

另外现在中文互联网污染特别严重,各种无用的信息,机器抓包拼凑的文章充斥,通过搜索引擎想靠关键词找到需要的信息比十年前难一百倍。

作者就算写了,也没被删,还有可能别人搜不到。我刚刚找篇老文,知道名字和关键词,全文文本大概是左右吧。

当时看的时候是一篇完整的故事,从头到尾作者是一次写完的。现在那些网站把文章分成了章,每次要点五六下鼠标,换好几个页面才能读到原先二十分之一的内容。。。。

其实很多时候你换谷歌也一样了,主要是中文信息圈就不行,因为中文网站还活着,或者能打开的只剩下这种货色了,以前那些好用的都被连不上了。

要么就是会员可见回复可见积分购买半年以前不显示注册先扫二维码关注

另外导致无用信息充斥的始作俑者应该是百度吧?

比如你搜赛博朋克什么时候上市

搜到的头篇文章标题都是《赛博朋克最新发售日》

点开后显示

最近《赛博朋克》很火,小伙伴们都在谈论。那么《赛博朋克》什么时候发售呢,很多玩家关心《赛博朋克》的发售日期,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其实现在官方还没有具体公布发售日,具体还得等进一步消息哦。

好了,这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赛博朋克》什么时候发售。希望大家看完这篇由小编精心整理的内容后,能对相关知识有所了解,解决你的困惑。

类似这样的情况特别多。。。。。

为兴趣而写的内容,质量上通常好过为了吃饭写的;但是,为吃饭而写的东西,数量上可以碾压前者,使其淹没于其中。

没有好的发现机制,平台上的靠发帖吃饭的人越多,信噪比越低,有价值的内容更难出现,时间线上的观点却更为偏激。

冒着被洗稿的风险,我还是说点干货吧!

内容创业有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行业内的人很早就做过总结了。

第一种是帮助别人杀时间型的内容。

第二种是帮助别人省时间型的内容。

第一种的形式是各种各样的,包括现在火热的短视频领域的大部分内容,不管是搞笑的,唱歌跳舞的,还是讲小知识的,本质上都是在争取用户的各种空闲时间,也就是吸引注意力,通过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产生流量,然后再把流量想办法变现,这种形式的创业一般不会向用户收费,所以必须要有较高且稳定的流量,这样才可以把流量变现。这种自媒体要有账号定位类型的内容的持续输出,而且质量也要保持在一定水平上,否则流量就会流失到别处去。

但,这种自媒体内容创作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原创内容不可持续。

最典型的就是各行各业的人讲自己的行业趣闻与内幕,一开始大家觉得有趣有料,干货满满,但不出一年,故事就会讲完,听众就会厌倦,如果没有新内容进来,很快流量就没办法维持了。

再比如知乎上讲自己读博故事的,留学故事的,考研经历的,学英语心得的,基本上都是很快就没新东西可说了,然后就变成了复读机,这种账号不抓紧时间开个考研心得,搞个付费微信群,就会马上失去变现机会,而事实上大部分账号也是这么做的。

那些持续有高质量内容输出,有流量的账号是怎么做的呢?

要么是团队化,专业化作战,有专业人士提供内容创作,但持续制作原创内容成本比较高,很容易玩成吭哧辛苦一整年,最后也没怎么赚到钱。

要么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团队化洗稿,美其名曰大数据分析爆点,制造流行。

而大部分关注这些洗稿账号的人,都不在乎这内容是不是原创的,因为他们本来的目的也就是无聊时看看这些内容,反正都是不花钱免费看的,嘛原创不原创,钱不钱的,乐呵乐呵得了。

第二种帮助用户省时间的自媒体,说白了,就是在充当秘书助理顾问等功能,比如每天读报的节目,用十几分钟把最近的报纸头条给你精讲一遍,这样你就获取了信息,省了时间。还有被许多人认为是割韭菜产品的解读一本书的节目,用二三十分钟为你讲一本书,听完就大概相当于看完了,还有提供各种第三方靠谱攻略的。

这些秘书,顾问,咨询型的产品,都是为用户省时间的,一般需要向用户收费,但目前来看,这种内容创业还不成功,因为大部分人不愿意为服务付费。

而这种类型的内容创业才是可持续的,因为不需要太高的创造力,在掌握了基本的行活儿和流程后就可以稳定生产内容了。

所以,大部分人都还是在走用户和客户分离的创业模式,也就是对用户免费,通过吸引流量来变现。

而这种模式的特点就注定了,洗稿是效率最大化的运营方式。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有点干货的小账号,你愿意源源不断提供优质内容吗?

显然你不愿意,因为你写的越多,各种洗稿专业户就会因你而获得越多的流量,而且你还没办法[]

具体的原理可以看看下面我写的这篇《抄袭简史》。

为何微博上有很多抄袭知乎回答的大账号,微博不予以打击和封禁处理?​

看到这里,就会有人问,那总会有些不为赚钱写内容的人啊,就像以前论坛时代贡献优质内容的大佬们啊!

这些人不写了的原因很简单。

喷子太多了。

参考

^类型 //////

我觉得与其说是互联网在枯萎不如说它在下沉,而与其说互联网现在降得太低不如说它过去飘得太高。

互联网曾经是一小部分人的消遣,从一开始版聊和同城聊天室就是两个人群。所谓的产出良好讨论氛围其实都是这一系的空间里的东西。因为在上个世纪之交这些东西还非常小众。很多人从中获取了归属感。而且上个世纪本世纪初的我国社会刚刚从下岗热潮里缓和过来,自由资本主义正在发展,所以很多人其实有了一种类似“明治时期”的天真烂漫的乐观情绪。

本来就是少数人自娱自乐的小众消遣。这种小众娱乐又洋溢着一种天真烂漫的乐观情绪。其结果就是很多人在上都表现的比事实上更好。他们也愿意把精力花费在,让自己的形象表现得更好。这才是良好的讨论氛围的基础,而良好的讨论氛围确实是可以催生作品的。

所谓文学创作说到底不过就是表达,创作的欲望就是表达的冲动,那么当一个人找到一个看起来很高大上的讨论空间,这个空间又有着良好的讨论气氛,而且这些人还具备理解的能力甚至批评所需要的洞察力和基础知识。这就让一个好的具备了文化沙龙所需要的一切。于是互联网作品如雨后春笋就一点不奇怪了。

但这样的文化沙龙和真实的文化沙龙一样是脱离社会的。本世纪的我国社会的主题是什么呢?是自由主义的退场,这个我没法多说你们都懂得。

是房价暴涨。年北京二环边开盘的小户型房子宣传口号是首付五万月供八百,当时多数人觉得这么小的房子谁要买呢?买了做什么呢?谁缺这么小的房子呢?为什么不拿这钱买辆车呢?当时买房子的钱三十几万,也就买一辆宝莱,但如果没买宝莱买了房,那么几年以后把房子卖掉就可以买了。

有没有在自由资本主义的最后辉煌里捞到第一桶金有没有在自由主义的最后时光里找到一个安全的位置有没有买房。这三件事把原本在世纪初处境大体相当的人群划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不同群体。如果你去观察一下活到今天的,就会发现讨论环境的恶化是最明显的。

今天的中文互联网最缺乏的就是世纪初那种“天真烂漫”的色彩。而之所以失去了这种色彩,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没有了过去那种“闲情逸致”。大部分人感受到了生活本身的压力,这种压力让他们的心态失衡。原本做活跃的那部分人,现在越来越清楚的感受到了自己的无奈和边缘处境。

在上晒车钥匙晒房产证晒姑娘。这些事在十几年前是完全无法想象的,但在今天却习以为常。而且能够赢得众多人的追捧。一个人晒房子晒右舵车立人设说自己是三代或者富二代,就能赢得万众追捧。即使他可能连件体面衣服都没有。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权力和钱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而这俩玩意刚好可以结合在同一种人身上。我非常喜欢的一个笑话是“骗婚的骗子是紧跟时代大潮的,世纪初他们学半吊子粤语装港商,眼下他们学不着四六的北京话装三代,这就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的风向标!”

中文互联网立曾经有一个虚悬于社会之外的,天真烂漫的讨论氛围。这个氛围催生了一批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创作者。但这些人绝大部分运气不好,被社会的惊涛骇浪吞没了。当一个曾经热衷于音乐热衷于电影视艺术为生命的人,越来越多的去相亲。被人问“那你有房子伐?”“有车子伐?”发现没人关心列侬,也没人关心康定斯基的时候,一个时代就过去了。雨果说“女人在大地点燃理想”。用在这里就是相亲的时候,“相亲对象的问题熄灭了理想!“

互联网之所以能够虚悬于社会之外因为它门槛低,任何人都可以团结起来圈地自萌。只要大家有着相近的趣味就可以抗拒原本就天真烂漫的社会那小小的压力。但随着时光流逝,社会的压力陡涨,而小群体内部最终又变成了互相吹捧的乡村大人物俱乐部。其结果就是圈地自萌的高冷小群体的崩溃。

所以与其说中文互联网在枯萎,不如说它正在展现出本来面目。其实本世纪初,版聊和同城聊天室就是两个世界。当然这可能是我的错觉,因为我观察的样本也不够多。但我一直觉得很多人只注意到了的这一面。很少有人去注意聊天室,也很少有人关注劲舞团导致的爱情。我一哥们曾经是我主机游戏的启蒙者。跟我说不玩史克威尔不玩最终幻想是我脑子有病。等我买了想跟他一起玩的时候,他已经沉迷劲舞团再也不碰游戏机了。这是互联网的分化么?当然是。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另一个互联网的崛起。

一个和社会直接相关的互联网,一个姑娘如雨后春笋般的互联网,在这样的互联网面前,思想是苍白的!

访问者:我;受访者:我。

问:中文互联网的产出在渐渐枯萎吗?

答:我也赞同这个观察。

问:请试着描述一下你所见的“产出萎缩”?

答:我的观察角度比较特别,一方面,我把“产出”这个词的频繁使用当作“文化衰败”的表现,而“产出萎缩”,对我而言则是世界的值趋向于归零。

问: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中文互联网的?

答:,从拨号的惊鸿一瞥开始,到瑞得在线清韵书院,再到逸仙时空。

问:所以你当时接触的都是被某些门槛筛选过的小人群了?

答:是的。即使是在年的大学校园里,能够大量花费时间在上的人也是非常小的群体。那时候我们全站喊人吃饭,也是两张桌子就够了。

问:你前面说“产出”这个词有“文化衰败”的味道,为什么这么讲?

答: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个人偏见,或者是洁癖。因为在当时,如果我们要通过写作研究收点小钱,是有传统媒体这种方式的。在羊城晚报之类的媒体上写篇长文章,在当年能拿到的稿费颇不算低了。之所以要把时间花在上而不是去写报纸文章,完全是因为“相互看得起”。

问:你的意思是,现在的网络上,“相互看得起”不容易实现了?

答:可能从这种形态诞生起,事情就不一样了。比如说,怎么会有“”“粉丝”这种概念呢?谁比谁蠢啊……

问:你们那时候,就算都是同一个群体的人,就没有活跃和不活跃之分吗?

答:有。但可能你不知道,的“信息组织线索”是分区版面主题。我们首先要把自己感兴趣的版面名称记下来,每次登录都直接用快捷键或者收藏夹进入。然后从最新的“帖子”看起。在版面上,主贴和回复贴的位置是平等的。至于发帖人是谁,这个信息的重要程度很低。

问:也就是说,并不会因为喜欢某人,就能见到更多他/她/它的帖子了?

答:对。而且也不会因为痛恨某人就看不见他,最多禁止这个人直接发私信过来。

问:那么,那时候的“产出”是什么?

答:我们做这个事情的时候绝不想着产出。如果要产出,是通过之外的场合去做的,比如说编辑出书。而在上,真正做的事情只有一件: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发表意见,有时候是捉对厮杀,有时候是团战,有时候是类似于众筹一样的集体劳动。

问:集体劳动?

答:比如说扫描了《大唐双龙传》的最新章节,人工校对。

前现代

问:你觉得在中文互联网的整个过程当中,你喜欢的这一段算是什么阶段?

答:我知道你们喜欢用“出版”“传播”之类的概念去理解互联网,没问题。那么,以此作譬喻的话,那应该是“前现代”,即商业印刷出现之前的状态。

问:为什么这么讲?

答:那我也提个问题。你觉得柳宗元是作家吗?

问:应该是吧?毕竟他写了很出色的作品,又是大家都知道的文学史人物。

答:你觉得柳宗元知道自己的身份是作家吗?

问:那恐怕不知道,他应该是个士人,后来变成官僚。

答:你觉得柳宗元写文章写诗时,是为了传播给很多“读者”“”“订阅者”看的吗?

问:那应该不至于吧?

答:对,前现代的“文学”“思想”“言论”等等,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为了给“相互看得起”的同群体成员看的。白莲教无生老母三国评话这种不算。

问:那你的意思是啥?前现代比较高级?现代之后就比较低级?

答:我的意思是,那是两种不同语境下的东西。就好像你对背景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当然可以比较变形金刚和高达哪个威猛,但假如你是个严肃点的爱好者,那么……

问:你好像不大喜欢“普通读者”出现后的中文互联网?

答:对。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这样的互联网让我们过去习惯的“吃过晚饭随随便便就能找到自己能下场对战的认真讨论”变得越来越难,另一方面是因为新的生态让“作者”未免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问:我明白你给作者两个字加引号的意思,就是说这是种新的“身份”。太把自己当回事是怎么回事?

答:那“大”“师”“先生”这些词去称呼作者,是把自己当作什么了呢……而人人都这么叫的时候,作者很难不飘飘然,真的觉得自己的“人设”很要紧了吧?然后……一有人设,还能像过去那样坦诚相见吗?

现代

问:如果要给“现代”定一个标志事件,你觉得是什么?

答: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定在“中文博客”的流行这个事件上比较妥当。

问:为什么?

答:好像就从那时起,我跟身边的人开始把挺多的时间花在之外的地方了。

问:中文博客本身有什么特别吗?

答:有的。当时有一些著名的博客作者,一部分近似于社会活动家的角色,一部分则好像是报纸的评论作者,因此博客一开始就好像是一种更自由的“媒体”了。如果你拿近代西洋的“小册子”“小报”来比喻,我也不反对。

问:你当时排斥“博客”吗?

答:不排斥,自己也架设过服务器,但完全没有想着要有很多“外部人”来看。

问:那你架设博客服务器是想做什么?

答:可能像是个谁都能看的公开笔记本吧,方便检索浏览引用。当时觉得博客或者界面的这些东西相比在这些方面更具优点。可谁想得到后来呢……

问:那时候你和身边的人,会为了汇聚更多读者而写文章吗?

答:我熟悉的人都不会,大家写东西要么是忍不住不写,要么是炫技。

问:前面你说到出现之后,“互相瞧得上”就不容易实现了,你不是指博客吧?

答:对,以中文互联网来说,要从“新浪微博”算起。

问:为什么“饭否”不算?

答:“饭否”太早了,上面的用户还是有点“小群体老熟人”的味道。

问:行吧,那“新浪微博”怎么让“互相瞧得上”变得困难的呢?

答:我们用的时候,如果一个主题很热门——假定排到了全站当天第一名,是什么意思呢?不是指点击量赞同量转发量之类的“现代指标”,而是指“回帖数量”。回帖数量多的主题,能不能吸引人来看?能。但是这位被吸引过来的人,是能够“平等地”看到每一个回帖的。也就是说,讨论的每一个参与者,发言越多,则被其他观众看到的机会也就越多。

问:那么,微博的热门机制会让发微博的人获得比其他人更多的曝光度,对吧?

答:对,而且“关注”按钮能够让这种优势固化下来。

问:所以会有所谓的微博大和普通用户的阶级区别?

答:大是另一回事。当时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后来关门为了竞争,都在积极联络各路“著名人士”,邀请他们用真名注册微博。是认证的意思。但因为这些认证用户要么本身就有许多关注者演艺人士或者阔佬,要么因为运营方额外提供了许多推荐位置,因此成为了微博影响力的大头。

问:照你这么说,大的影响力是管理员调数据调出来的,并不是算法决定的了?

答:没错,算法是后来的事情。

问:那么,这套机制有什么问题吗?

答:粗看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这种机制的内核是马太效应一般的不平等放大器。它对于运营方的短期业绩是有力的,但后来中文互联网的许多病毒都和这个机制有关。

问:比如说?

答:我先得再详细讲讲这套机制。所谓的大,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它的影响力主要不是来自它在微博上做的事情,而是来自它原本就有的光环。

问:没错,然后呢?

答:你想一想,假如一个人的影响力主要来自他在某个村子里的行动,那么这就意味着村子里的环境,可以让他的影响力变多或者变少,对不对?

问:比如说一个和平稳定年代的乡绅?

答:对的。你可以理解成存在着负反馈机制——某个动作过头了,会被反馈信号矫正过来。

问:那么微博大呢?

答:在那个时候,微博大几乎是没有负反馈机制的。不论他在微博上做什么,只要不捅破天,跟他互动的微博用户的观感,对于大本身的影响力来说,是可以忽略的。

问:然后呢?

答:然后你就看到了好像古希腊那种神灵诞生啦。少数用户能够轻而易举地通过有限的联合行动来制造出巨大的意见倾向,而几乎不需要担心自己受到负面影响。

问:你是说那个时代没有举报哦。

答:对,那时候谁能想象到举报这回事啊。哈哈哈哈。但我并不是说举报是对这种不平等放大器的特效药。

问:除了这个还有什么问题?

答:那就是营销号的出现了。新浪微博上的营销号虽然不是认证用户,但他们很擅长使用和大类似的联合行动策略,以至于对普通用户来说,看到著名段子手,跟看到著名演艺人士或者著名阔佬,心里的期待是差不多的。

问:那我来理一理时间线的问题。最早的这类工具是,对吧?然后是,然后是校内网,然后是饭否,然后是新浪微博。校内网比新浪微博还要早哦?

答:是这样的,虽然说校内网的类型更加纯正,但是沾了“校内”的光,还是有些早期的平等属性在的。比如说,一个学校的同学,总是能够有很大的机会互相看见的,普通人并不会轻易变成新浪微博用户那样的小透明。

问:但你前面表示过讨厌的那种“大”“师”“先生”“神”称呼,貌似就是校内网时代流行起来的?

答:我基本上没怎么使用校内网,你说的这个现象我模糊觉得是,但当时都当那是小孩子犯二,没想到后来竟然成了一种相对主流的文化。

问:比如说刘敬,那时候你想不到他会名动天下吧?

答:是啊,还有邪,听起来就是些奇怪的东西。

问:在上也会有知名用户吧?

答:是的。但是那些发帖多人人都熟悉的用户,通常被叫做“大水车”,大家敬佩的是他的战斗力,基本上没见过跪拜的。还是那句话,“谁比谁蠢啊。”

产出

问:这么说的话,到底是什么时候才有“产出”这回事呢?

答:我倾向于认为“产出”概念是要比”吸粉“这个概念出现得更晚的。

问:”吸粉“是从微博开始的吗?

答:就我的个人经验来说,可能是这样的。

问:所以你觉得在“吸粉”流行之前,写文章写诗写技术教程回答问题,统统都不算“产出”?

答:你这话说得有毛病。

问:怎么说?你谁啊!

答:你要是在阳台上养两盆花,花今天开多,明天开少,你计算成本跟产出吗?

问:那我要是偏要算一算呢?

答:那也轮不到你来算。假设有个大人物,强行要求整个城市的居民都得种花,种好了给他进贡。这才叫产出。是他的产出,不是你的。

问:你这是在恶毒隐喻商业平台?

答:现在明白了吗?产出输出,不是我们该用来描述自己日常快活的事情的。

问:然而现在好像有许多年轻人没有了产出输出,就感觉自己没意义啊。

答:多么自觉!

待续……

就拿知乎来说吧。

第一,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发现很奇怪的现象,输出情绪比输出观点更容易获赞。

如果是输出情绪,你只要跟随大众的情绪走,那就比较稳了。哪怕有喷子,也会被大众给反怼回去。而且很容易有高赞。

而如果是输出观点,无论你逻辑多平白简单,多通俗易懂,哪怕小学生都懂的逻辑,只要赞数上来了,总会有喷子来喷。而且有时候我以为说话滴水不漏,总不会有人找得到喷点吧?但我还是太年轻了,总是让我想不到居然还能从这个或那个角度来喷,叹为观止。

这点很让人匪夷所思,毕竟哪怕我的观点,哪怕你不赞成,或者说是错的离谱,不值一哂,那也是我费心思考写下来。

为什么费心思考花更多时间输出观点,更容易被喷,而且赞数寥寥。

而不花心思,花个十几分钟迎合大众情绪,反而很安全,而且赞数很多,评论区一片歌舞升平呢?

第二,平台运营,可能为等考虑,伤害内容生态。

以前在这回答小众问题,也能火,只要你能回答的比较好,独辟蹊径。有灵感不用顾忌什么,找相关问题就行。

哪怕是几个人关注的问题,只要你回答的够好,也有可能会火。

而后来,能看出来运营越来越往大众话题,比如情感类话题新闻热点上引流量了。你只有追随热点才能火,而你去回答小众问题却没人看了。

平台人越来越多了,反而小众话题更没人看了。

这绝对不只是读者的锅,更多的也有平台自身运营的问题,平台为了更多的流量,更好的数据,将一些大众话题更多的曝光,更多的流量倾斜,而与之相对的是小众话题曝光越来越少。

于是更多的婆媳冲突,男女对立,互怼互喷,争议性话题越来越多。读者作者体验糟糕了,但数据好看了。

其他平台料想也差不多,比如微博,就过度地往明星八卦上引流了。

第三,商业因素。

一些深刻的观点,很难流量变现。

而情绪内容,反而容易赚钱。

对于平台来说,大力推广情感话题明星八卦之类的能赚更多的钱,对于一些营销号而言,也是如此。大力搞情绪类的内容,远比搞专业类观点类的内容要赚钱。

而靠兴趣写的的,肯定打不赢营销号靠这个当饭碗的。

所以平台上的内容,会越发劣币驱逐良币。

第四,内容盈利模式太过单一广告。

中文内容创作,大部分的利润来自广告,也就是商家付费,羊毛处在猪身上。而不是读者主动付费。

你会问,这两者有什么差别呢?

商家付费,商家看的是点击量,点击量上来了,意味着广告看的人越多。所以你内容噱头越大越好,能挑逗用户情绪点击观看最好,至于内容质量高不高,那倒不重要。只要用户点进去看就行了。那用户怎样才会看呢:能挑逗情绪的内容。

所以经常有标题党:震惊!牛逼!伟大!竟然!有希望了!等等。而内容经常是各种挑逗情绪,挑逗矛盾的。

内容创作者,在这个激励下会不断地往情绪化的内容上创作。

而其实只有靠用户主动付费维持的内容商业模式,才是比较健康的,因为主动内容付费涉及用户利益,用户才会理性起来思考这内容质量究竟值不值得花钱。

很多用户愿意花钱,说明这内容质量还不错。

免费的才是最贵的,免费的,读者点击看的是情绪,反正免费,那就看看呗,又不损失什么,而点击量越多,商家付的钱也就越多。

而如果盈利模式是收费的,读者才会比较理性,看的是质量,质量高才能得到足够的钱。

这就跟现在游戏市场一样,同样的道理。

现在免费游戏大行其道,而收费的游戏反而难赚钱。哪怕收费的游戏可能质量更好。

但可惜的是内容收费的盈利模式,平台更难打造出来,反而免费的靠广告的盈利模式,更容易走通,有相当成熟的盈利模式。

企业是想赚钱的,不是做慈善的,所以只会走简单的靠广告变现为主为大头的模式,而很少会走靠用户主动付费为主的内容模式。

明明有更简单的赚钱途径,企业当然不会去走更艰难的赚钱方式了。哪怕那个更艰难的向用户收费赚钱方式,能形成更好的内容生态。

第五,网上盗版太容易了。

线下哪怕你想盗版一本书,你至少还得出印刷书籍的钱吧?而且钱少了,书籍纸张质量差,错字一大堆。

而网上呢?复制粘贴。几秒钟完事。哪怕不能复制粘贴。先截图,再用图片转文字的软件,轻轻松松。

反正盗版成本极低,盗版免费给你看,然后盗版靠广告赚钱,有何不可?

但这对原创作者来说,是极大的伤害。因为费心费力靠兴趣写,很可能一分钱没赚,而盗版的,反而靠点击量广告赚了很多。

有一句话,叫做,别用你的兴趣,去挑战别人的饭碗。

所以网络上内容输出的主力,是那些靠输出内容吃饭的人。而不是靠兴趣输出内容的人。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很简单了。

在网上写什么内容能赚钱呢?写什么内容能赚钱,就意味着网上的内容会是怎么样。

写干货难赚,写情绪内容,容易恰饭。

自然会越来越枯竭了。

不知道大家看过刘慈欣的一个短篇小说没有,《诗云》,这是我最爱的一个短篇。讲的是一个超级强大的文明降临地球,它强大到可以凭空纯用能量来产生物质。但当它听了李白的诗之后,却自觉无法做出具有同样抽象美的诗。

然后它为了超越李白,开始用暴力的穷举法写诗,第一首五绝就是“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它的逻辑是,只要将常用的千个汉字全部排列组合一次,类似猴子打字机的方式,也会作出所有的诗,其中一定也包含了超越李白的诗。

当然,这样的计算量是超乎想象的,所以,超级文明把整个太阳系的物质都拆了做成一台电脑,开始了终极吟诗。

等它满心欢喜地吟完了,却发现虽然所有的诗歌都被自己作完储存好,但它无论如何也没办法将那些超越李白的诗从硬盘里找出来。因为自己没办法写一个能够辨别哪些是好诗的算法,只要这个检索的算法不存在,那么,超越李白的诗就只能静静躺在它的海量数据库里,永远无法让人读到。

讲完了那么一个故事,想说的是,我倾向于”中文互联网的好内容没有枯萎,而是你越来越难找到它们了“。

中文互联网的产出虽不能说是日益繁盛,但在许多专业领域的百科个人由兴趣爱好做的站内其实保持了大量的高质量更新。高质量意味着受众人数较小,注定了搜索权重也不会高。很多领域若非非钻研很深,我们根本找不到这些内容。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知乎,大量万赞内容重复纯粹的情绪输出,水平远低于只有几十赞的专业人士回答。

推送算法的终极目的不是找到优质内容,而是留住用户更多的时间。同时,移动互联时代又让人人通网,对精品的需求再被稀释。这就等于说,原先克水里有克盐,现在或许又加了克盐,但同时注进去吨水,你问这样尝尝水还会咸么?

后是这个地球上,最后一批知道什么是互联网共享精神的人,也许是最后一批知道什么叫互联网的人。

请注意,我说的这个后,不是说中国的后,而是全世界的后。

互联网精神在年代崛起,在年代成熟,在年代死去,对全世界来说都一样。

只有后后完整的经历过互联网的发展,而从后开始,再也不会有人知道自由的互联网是什么样。

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你可以称为互联网的田园时代,分享是不需要理由的,所有人都默认,如果我有一个东西,我就应该分享给大家,不求利益,不求回报,论坛上几句“谢谢大大”就足够满足他们。

因为这些人,我们看到了汉化的美剧,我们看到了带字幕的新番,我们玩上了国外大作,我们看到了各类书籍。

他们可以为了写一个攻略,反复玩一个游戏几百遍,把所有隐藏元素和可能性都计算出来,然后无私的发到论坛上,只是因为他们喜欢这个游戏。

他们可以为一本小说一个漫画写上几百万字的同人,不求任何的回报和名声,只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

他们可以入侵地球上最大的软件公司,用几的速度去拽出最新的操作系统,破解,然后免费发布。

是这些伟大的黑客让我们用上了免费的,是这些无私的分享者让我们享受到世界各地的文化资源。

会员可看?

微信扫码?

开什么玩笑!

而现在呢?我只要在这里说这些话,怀念那个时代,就一定有人会跳出来,用知识版权来反对我。

我不和你们争对错,我只想说:

那个时代,大家也许知道的不多,但都是在用自己的热情做事情,他们可能说的不对,但他们说的东西绝对不多余。

而现在,这个时代,所有的资源都和经济利益沾上了边,你只要无私的分享,就一定有人下下来你的资源,然后顺手举报掉你的资源,之后把原本免费的资源压缩加密,附上付款二维码,重新挂上去。

没有见过那个时代的人,永远无法理解,花十块钱去买盗版,在我看来是一种多么恶心的行为。

为什么明明免费就可以看到的老电影,要花钱去买几个的什么什么包。

盗版就是为了反垄断存在,现在盗版却垄断在这些不劳而获的盗版贩子中间商手里,他们既没有付出劳动,没有知识产权,更没有高尚的分享精神,却可以以此牟利,这是何等的笑话!

当互联网的内容输出和金钱利益粘在了一起,内容就不可能再单纯,当你认认真真辛辛苦苦做出来的攻略,被淹没在“大家一定都想知道怎么,今天小编就来教大家怎么,只要你,就能,怎么样,大家是不是已经知道怎么了呢?”这种人工智障生成的垃圾流中,愿意分享的人,还会去分享吗?

如果你写东西是为了恰饭,每天思考的是大众喜欢什么,甲方讨厌什么,什么流量多,你写的东西还单纯吗?

不是中文互联网的内容产出在渐渐枯萎,全世界的内容产出都在枯萎,因为互联网已经变了,这里的人相对于分享,更喜欢获取,相对于自由,更喜欢规矩。

世纪的人有他们认知网络的方式,但是当他们说到网络的时候,和我口中的网络,已经根本不是一个东西了

中文互联网的产出在明显枯萎,其中一个表现就在于现在网上经常能搜到莫名其妙空泛离谱的内容。

比如说,我昨天看论文时,发现秦国的法律中有一条规定,未经阉割的公马不许驾车,我问老师为什么,老师说公马不阉性情暴烈,不好控制,容易出危险。

我就想搜搜有没有视频资料,看看这种公马到底有多危险,如果用其驾车会怎么样。

然后,我就搜到一个视频,秒,题目叫《公马发情期暴躁不安?牵马的大哥一招让它镇静下来真是捏把汗!》

我一看,这说的挺血乎,啥招啊这么厉害,就瞅瞅怎么回事吧,于是点进去看了一下,结果啥都没说,就是一大哥牵着马走了两圈,然后两匹马互动了一下,紧接着旁白就“本期视频到此结束,你最喜欢什么小动物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我就感到奇怪,题目里说的那牵马大哥让公马镇静下来的招数呢?视频没提啊。一个文不对题的视频,啥都没说,也无内容,也无美感,摆上来用意何在?

有人说了,你河森堡抱怨什么?人家就是想拍想发,就是想文不对题,你管的着吗?

我管不着,上传什么视频那是人家的自由,但我觉得这种内容特别讨厌,因为它们空泛无物,但又会占据关键字的搜索结果,极大地稀释有效内容,阻碍甚至阻止人们得到真正需要的资讯。

“如何做一份可口的水果拼盘呢?炎炎夏日,做一份水果拼盘是消夏解暑的好方法,可以补充水分和维生素,好了,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内容,喜欢的话就点个赞吧?”

这种发际线以下就是脚底板的内容现在随处可见,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整这些幺蛾子,估计是平台为了冲量让表上的数字好看一些,但这种东西大规模扩散开,会让平台失去用户的尊重,也会导致互联网内容的荒芜。

我本想给一种野花画个速写,按照地图的指示走到它所在的山谷,但那却只有扑面的黄沙和焦白的枯骨。

是。

十年前,注册会员的小,存着上百篇好看兼有深度文章的不在少数。而类似的分众,不下数百个。我今天能靠媒体吃口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阅读当年网友的自发性创作。

现在注册用户千万的社区,凑出几百篇干货内容倒也不难,但……你对得起这么多注册用户吗?

我就不说原因了,各位看看这些小众还有多少被允许运营?仅存的几个,差不多算是活到今天的恐龙了。我经常上看看,不是因为多好看,只是缅怀一下互联网的自发创作繁荣年代。类似的,我在站和微博的视频每期都有几十万播放量,其实是年轻人透过我看曾经的中国互联网文化。我年靠搜索引擎刷出知乎第二的成绩,恰恰说明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中文互联网创造力枯竭,所以才让老树开花抢了风头。

我作为客观上的受益者,并不希望看到这样的文化氛围。

中文互联网如果按这个趋势发展下去,被英文互联网压在身下摩擦是必然的结果。养万个运动员,如果都把腿打断,对职业足球的激励依然为。无论嘴上认不认账,只要深度内容不足,中文互联网文化就是只能当外围。

最起码,给中国人一个能提升智商,不降低人均寿命的搜索引擎吧。

有人说中文网络优质内容减少都赖摆渡威信什么的,我并不认同。网站贝岸注册石明志和天火降临才是问题的根源。

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你输出任何内容都有可能不知不觉得罪一些人,而这些人会想方设法地弄死你,而且它们真的有能弄死你的武器。这就很可怕了。没人可以保证自己没说错过话,哪怕当时绝对正确的话几年后也可能是错的,哪怕永远正确的话也可能被人断章取义截一半做个视频渲染成是错的,甚至你没说过的话被人配上你的名号宣扬反正问题因你而起你就是错的。然后你就没了。你错了,并且你没有让历史消失的能力,于是你只能从历史上被消失。

那这和贝岸有什么关系呢?这意味着传播信息的权利不容易获取。生产内容已经要花时间了,传播还要花时间和钱就没意思了,所以大部分生产者还是依赖于平台来传播。而天火不光是对内容生产者,对于平台也是一样有威胁,只是平台比你能力略大一点点,它想活命它可以并且只能在自己被消失之前先把你消失。而石明志差不多就是让你消失得更彻底一些,不要再出现。

所以大家要么从最开始就不说话,要么说了话但是没了,总之反复清洗下去,最后就是没人说话了。剩下的大多是繁殖速度飞快的简单生物。它们其实早晚也会死,只是它们太单调,换了一茬又一茬你也看不出有什么变化,只有隐约觉得这个世界越来越烂。

我并不是说摆渡就没毛病。众所周知摆渡正是运用这套逻辑使敌人消失的战术先驱。但我们确实已经来到了一个就算没有摆渡没有威信大家也可以继续熟练地腐烂下去的时代。

挺多答案说得挺好的了,我换一个角度说说吧。

我们工作时判断和我们对接的人靠不靠谱有两招:

看这个人尊不尊重专业人和专业知识。

自己有真才实学的人,一定理解在一个领域做好是需要付出大量精力的,如果他不尊重你的专业知识,少数情况这人专业水平远架于你之上,只是人品糟糕。绝大多数情况这人就是个草包,专业能力太差只能在歪门邪道打压别人,找一点廉价的自尊。

看这个人对工作有没有热情。

不管家庭出身和教育背景高低,对一行没有热情的话,除非天赋异禀几乎不可能做到出类拔萃。如果对自己的工作有热情,闲暇时间碎片时间都会思考怎么才能把工作做到更好,对自己智力的调动比小时打卡的多太多了,很多工作中解决问题的灵感并不来自工作本身,经常是交叉思维。

以上两点屡试不爽。

好像有点跑题,下面解释。

我见过很多热衷于免费共享知识的人,全部都是对这行有热情的人,单纯分享就有乐趣。这种乐趣被点赞打赏都无关,如果听众能回复一个感谢,或者这些内容帮助到了他,作者就会很快乐了。有人没有体会过这种快乐的话,我只能说太可悲。这类人很容易扎堆形成高质量社区,但是也有前提。

前提就是没有老鼠屎。

都听过那句俗语,其实很多城市长大的孩子没有这种经历,判断一个地方有没有老鼠,是不用辛苦寻找老鼠屎的,因为满地都是——老鼠一天要排泄粒粪便。

诚然有高素质的读者可以产生有效互动,但现在互联网很多读者是什么精神状态?杠精起码会找找理由,可现在又冒出一类人满脑子只会搜索文中个别用词,之后出来断章取义反驳一下就为了让你恶心,可能还自己找一下优越感?一个人能输出的方式很多,能不能做点有用的创造价值的事情?有的人只要损伤不到自己,多缺德的话都能发出来,这样对创作者本身积极性是有打击的。

互联网创作环境是每个人组成的,对自己的行为要求高一点,对别人的内容宽容一点,没坏处。

当下知乎时政类内容深度不及十年前的人人

就讲一件知乎上发生的事情好了。

大概四年以前,我关注了曹大佐@寒冰射手曹草草的知乎账号,那个时候他还没有变成大佐,知乎的平均用户水平也还没现在那么崩溃。当时他的风格和我关注的其它活跃在知乎的清华学生没有什么不同,可能和我自己那时的状态也差不多,大约就是一个有大把专业基础,去过些地方,看了些闲书,又有足够的表达欲来花上不少时间从自己的视点切入说清楚一些问题的典型信息产出者。

而当时的知乎里充斥着这类优质用户。当然,说“充斥着”可能有些过了,但是只要略微有点心思,几天之内总可以找出一大把。这些用户不算什么大神,大部分时候也不会非常认真地叙述一些专业性问题,但是会恒定地输出可看性较高,虽然不严谨却会给人一些新视角的文字,也偶尔会因为一些争论写出几千字长文,再搬出一大把参考文献佐证自己的观点。这就和同学朋友之间日常聊天类似,通常只是略微动脑把之前看过的书揉在一起说出来,但总有那么些时候会碰撞出新的火花。

然后我们再看看现在的大佐……

转折的发生并不明显,在用户看来只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逐渐产生变化。大佐开始有针对性地输出情绪是在年,而后其粉丝数量滚雪球般上涨。但是他所写出的信息并没有增加,反而还大量减少了——输出情绪的言论当然要比尝试理清事实的言论更加简单。不过一旦事情进展到了输出情绪这一步,讨论也就彻底终止了。曾经我们可以见到关于国际秩序中诚信带来的收益的几十层讨论,而到了年风向偏转的时候,这种讨论在知乎上已经因为不同情绪的碰撞而开始被拒绝。

大佐开始输出情绪是完全的个人选择,甚至可以说成是一种政治理想,但是一旦走出了这一步,前文中那种日常聊天式的,可以给出启迪的讨论也就走到了尽头。换句话讲,一个稳定给出有价值输出的优质用户蜕变成了一个本身不生产信息的典型“互联网大”。

而这种故事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劣质信息对优质信息的稀释作用的确很重要,但是与此同时,优质信息的生产者也在逐渐变得稀少。互联网上的情绪对撞如蝗灾般席卷而过,所到之处只剩下一片狼藉。

中文互联网产出并没有枯萎,只是你越来越难找到它。

中国优质内容创作者大有人在,只是充斥在垃圾之海中,而我们缺乏一个有效的工具将它从垃圾之海中检索出来

看到@河森堡的内容深有感触

中文互联网的产出在渐渐枯萎吗?

我好奇就网上查了一下:公马不许驾车

先看谷歌的,精准无误。。。。没想到谷歌中文搜索这么厉害

直接定位到秦汉马政研究,真的被折服了。。。。。@河森堡说他是在看秦国法律是看到的。

付费后可以看完整篇

好下面是喜闻乐见的黑百度时间,~~~一个专门做中文搜索的引擎做成这么垃圾。第一条点开是一个不知名网站抄的@河森堡的原文?????

看看搜狗,直接定位@河森堡微博。。。。。。牛逼牛逼,然而并没有解释我的问题

所以有时候你就很纳闷,为什么大洋彼岸的老美比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搜索引擎更懂我们想要什么。就我们这个搜索引擎水平,估摸着就算有好的产出,也搜不到。

从百度搜索结果可以看出,结果分为两类,

是各个营销号杂毛网站对河森堡原文的转载,

是模糊匹配到马或者马公这两个字。。。。。

总体来说搜索结果毫无价值。其实大部分搜索引擎很容易搜到河森堡原文,但是这又有什么用呢?他们没有从根本上考虑我需要的是什么。而谷歌厉害之处就是他把我的搜索当成一个问题,所以寻找的是对这个问题的专业解释

【本文作者】:亿闻天下网,商业用途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非商业用途转载注明出处原文链接:https://cqsoo.com/jianzhan/63599.html

【版权与免责声明】: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kefu@cqsoo.com ,

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反馈给我们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Copyright 2007-2019 亿闻天下网 / 渝ICP备89217412123号-1  / 本站由wordpress、阿里云、群英、百度云提供驱动力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