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建站新闻

怎么样让中国文化输出到全世界?

软硬文化取消审查这类的老生常谈先不说了,我看各位还有一件事是没搞明白的。其实你在自行车队上画脸谱是没有意义的,输出文化,必须是输出流行文化,输出传统文化是痴人说梦。

想想现在

美国输出的是什么?游戏美剧好莱坞。

日本输出的是什么?漫画动画舰女人。

韩国输出的是什么?音乐韩剧男女团。

中国在试图输出什么?京剧武术老中医。

除了制度市场审核带来的实力差距,从方向上来说也搞错了。

输出文化,必须要输出流行文化,输出那些点开能听,打开电脑能玩,躺在床上能一集一集看的。当这些可以进入到别国千家万户的文化产品流行开来之后,一些民族的传统的文化也会随之有一定的传播。

比如《大长今》的火热也带动了一阵韩国民族服饰的流行。但你脱离了电视剧这个流行文化的载体,拍个宣传片来宣传韩服,能起到什么效果呢?

同样就像是动画和漫画让一些人了解到了日本传统文化,开始让浴衣让茶道为别国民众所知。但你一开始就打定主意,不断宣传茶道花道艺伎,有意义吗?

也许也会有人感兴趣吧,不过想必只是极少数人,这样的输出文化是不会成功的。

所以,如同自行车队上印脸谱这种事我是不看好的,这和当年派一大堆和尚去巴黎街头耍大刀实际上是一样的。

能够得到猎奇的眼光,得不到欣赏和赞许。

更得不到消费。

现在中国试图输出的内容,和中国人看印度的摩托阅兵可能没什么区别。不明觉厉,并无裨益。

“阿三屌爆了!”

“!”

也许二者的差距并不大。

看看日本在闭幕式上的八分钟演出,没有出现传统文化,没有和服浴衣,没有各种道。出现的是马里奥小叮当皮卡丘,再想想中国在进行自我宣传时都是什么风格呢?

咿咿呀呀的京剧,打着太极的老头,写着毛笔字的大爷。

这些东西不仅和西方有隔阂,距离中国人的生活都太远了。

来蹭个热点,最近的马里奥奥德赛里就有这方面的表现。

库巴的城堡是日本城堡,主角穿的是武士服,里面的机关,音乐,怪物都是武士风格,你觉得从小就开始玩这游戏的欧美小孩会认同日本还是中国?这是日本的文化输出方式,日本人向外国输出武士文化也不是让你去翻浮世绘和历史书啊,日本游戏动漫里的汉字会让很多欧美人产生汉字是日本发明的想法。

库巴和公主穿的是欧美婚纱,之前也有都市国这种纽约风的关卡。

文明中国的特色设施是长城,日本的特殊设施是电子工厂,在文明制作者眼里,日本的代表就是现代化。

传统文化可以跟现代文化产品共存,但这种共存必须是以客体元素,以子集来完成,必须用世纪的方式来讲述,比如奥德赛里的武士文化,比如刘慈欣《诗云》里的唐诗,如果《诗云》能拍成好莱坞水平的科幻片,这部科幻片在世界范围推广唐诗的强度会超过之前所有的推广总和,就围棋最近的热度可以说就是人工智能带起来的。

切忌不要以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强国自居,我祖上比你们吊多了聊以自慰,认为外国那些游戏电影什么的都是奇技淫巧,要不然又梦回大清了,虚心认识到中国才刚开始工业化,美日都工业化几个世纪,虚心学习他们的文化产业,制作程序,讲述方式,要不然外国人一听中国总是宣传五千年历史,然后现状就这样,心里不会想这是有多废物吗。

毛利人,法国美食,花木兰,墨西哥亡灵节,我们从哪里知道这些的。

毛利人:

《海洋奇缘》

法国美食:

《美食总动员》

花木兰:

《花木兰》

墨西哥亡灵节:

《寻梦环游记》又名《墨西哥亡灵节》

我第一次知道墨西哥亡灵节是在《蝙蝠侠大战超人》里。

欧洲人老爱说美国人没文化,但现在法国能拍出《美食总动员》这种宣传法国美食的动画电影吗,北欧能拍出《冰雪奇缘》吗,中国能拍出《花木兰》《功夫熊猫》这样的动画电影吗,甚至中国文化很长时间内包括现在都是依靠香港,台湾,日本,美国来推广宣传的。

什么时候人们能意识到文化不等于传统文化了,中国的文化产业就算有希望了?

懂英语的话,你会觉得这句话写得特别粗糙。它的中文意思也挺粗糙的,叫“我喜欢你,与你何干?”。中二指数爆表吧?这就对了,因为这句话来自某网络修仙小说。当时我在水外国某论坛,发现一群来自欧美的中国修仙小说爱好者,在讨论他们最喜欢的书里的句子,这句话位列榜首,各读者纷纷表示太霸气了,看完直接跪了。

不知道诸位听说过没有?再比如?在研究了数个论坛和各种社交网络组织以后,我终于反应过来这些黑话的意思了,前者是《星辰变》,后者是《我欲封天》。经典的网文。有着一大群遍布世界各地的狂热读者,他们心心念念等英文翻译更新,拿到网文以后觉也不睡饭也不吃疯狂地刷。最后在论坛里灌水,连发十条帖子说“吊爆了”。

去年在发现了这个隐秘的社群以后,我震惊了很久。你说,为什么网文会有如此大的魔力,从粗制滥造的中文翻译成更加粗制滥造的英文,还能吸引这么大的一批读者?

话说回来,我们中国人为什么爱看修仙小说?我们为什么不眠不休追着一个写手,看一个农村出来的傻小伙在一个冗长的升级系统里面打怪练级得到屠龙宝刀最后抱得美人归?因为这里面有很多令人激动的元素,最核心的,是屌丝逆袭的情节,男主多达一打的红颜知己,以及无需顾及场景描写思想感情抒发的快速紧张的故事情节对比之下雨果的小说就太“烂”了,一本书有半本在发议论。这些东西是俗的,但是不得不说,我,我们群众,就喜欢这些东西,看得爽到飞起。难道,外国人就不喜欢这些吗?当然喜欢啦,屌丝逆袭这么激爽这么有强烈代入感的命题,就是出了银河系也是有人愿意看的。

屌丝要逆袭,这要不是普世价值观,那世界上就没有普世价值观了。

大家一说到文化输出,马上想到的是我们要在金色大厅唱京剧,要在时代广场播放中国宣传片,要有中国女星走奥斯卡的红毯。我觉得这个思路有点窄,窄到没朋友了。你一边想要外国人说起中国的东西人人都竖起大拇指,另一边却拼命打造一些阳春白雪的东西,一些我们中国人都不一定能理解的东西,那明显是犯了一个错误:把外国人都当成文化精英了。可惜啊,可惜下里巴人俗人不欣赏高雅文化的人,在外国和在中国一样多。要输出文化,让外国的街头巷尾田间地头都知道中国,却不考虑人家的接受程度,这是行不通的,说白了,大多数外国人连歌剧都懒得听,你还让他们听京剧?美国南部村里的农民不喜欢,你喜欢,你算老几?

真正戳到老百姓的点的文化输出,是走得很远的,远到超乎宣传口的这帮人的想象。《星辰变》在欧美读者里面受到怎样的欢迎,古典小说能比吗?某直播平台上一个叫“小虾米”的唱歌主播,在越南有多少粉丝,我们的一线歌唱艺术家能比吗?你到快手上看看,那些在非洲的中国工地附近的小屁孩,说“老铁没毛病,双击”说得有多溜,孔子学院搞了这么久,会不会最后发现大多数非洲人学会的第一句中文是“老铁没毛病”,听过的第一首中文歌是《一人饮酒醉》?《媳妇的美好时代》在非洲多受欢迎,是那些第四代第五代大导演拍摄的作品能比的吗?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文化输出最厉害的国家之一,你看看它是怎么让全世界的人追着它跑的?它在销售潘恩的《常识》?它在销售芝加哥学派?不是,它在卖屌丝逆袭,卖拯救世界,卖大胸妹子,卖消费主义。真正像胡适鲁迅那样的人,看了美国大片是要反胃的,他们愿意为爱伦坡的诗买单,可惜得很,我不是鲁迅,你们也不是,我们中国有十几亿人,更愿意喝着可乐看美国大片我知道鲁迅爱看电影,只是这么一说…。所以美国就是文化强国。它要是指望输出爱伦坡的诗,那估计现在还在街边要饭呢。美国与我们的区别只是:它是成体系的工业化的大众文化生产,换句话说,美国在输出精致的粗糙,我们水平差一点,现在只能输出粗糙的粗糙。如此而已。你只有先把东西卖到全世界了,才能再考虑夹带私货,悄悄输出一点价值观,悄悄输出一点高雅的文化,而不是反过来,把大家聚起来开大会,说:看好了,我们要输出价值观输出五千年文明了啊,你们谁来买?这么操作,不黄都没天理。举个例子,只有让外国老百姓看《星辰变》看爽了,你再给他们讲《西游记》,他们才有可能看,完了你再讲玄奘不远万里搞文化交流,我们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他们才有可能信。你上来就说我们是爱好和平的,完了再推荐一本《西游记》,人家估计以为你是神经病。

我们的文教部门继续搞孔子学院京剧巡演吧,这也是必要的,不过我可得教你们一句,过几年你们去肯尼亚农村的时候,人家叫你们老铁,你们要记好,标准回答是:没毛病。

感觉有必要重新编辑一下。

很多人在评论区指出我使用下里巴人的方式是错误的正文第七段,确实,下里巴人不是指人,而是与阳春白雪相对应,指通俗文化。我其实知道这个意思,但是为了凑个“人”出来,胡乱写了一下。知乎的讨论氛围还是很好的,可以抓到这样的漏洞,谢谢大家的指正。老铁们给评论区指正错误的一号麦二号麦三号麦双击点点关注啊。

还有一位老铁指出“我喜欢你,与你何干”来自一首德国女诗人的诗歌,有兴趣大家可以去评论区看看。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儿,为什么这些美国的,英国的,西班牙的人,不知道这句话来自德国某诗人,而以为是中国网文里的呢?那么多人在论坛里讨论,没有人指出这一点来。因为这就是外国普通人的欣赏水平和乐意接触的东西。按美国某些人的智商,我可以肯定,你给他们看这首诗,他们会问你:靠,德国诗人也看修仙小说?这就是我说的文化输出。有点无奈,不过挺有意思。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输出的问题,我曾经的想法和这个问题底下的其他热心群众是一模一样的:目标错了,再努力都没戏。

上上个礼拜,本地华人组织新春联欢,压轴活动就是观看来访的吉林省艺术团演出。然而我们这些“海外侨胞”们似乎不是特别领情,有些人甚至直接在群里吐槽:“又到国外演那些没人看的玩艺儿啦,还要找本地中国人撑场面,我要劳务费!”活动组织者虽然一个劲儿的解释这个演出水平很高,发售票早就卖完了,还是通过中国大使馆关系才给我们争取到的入场资格,但显然并没有多少人在意。

当晚聚餐之后,大家聊着家长里短,三五成群踱到音乐厅门口,才发现事情有些蹊跷——场外挤满了等着入场的本地丹麦人。由于我们是免费观众,所以被安排在最后三排。无聊的等待之中,我撞见了过去的老板之一,某位在中国呆过三年的丹麦老头。他当时手拿风衣,正对着已经爆满的挂衣墙愁容满面。我上去表示愿意帮忙看管,反正一会儿我不打算进场…然而这位老前辈却对我的态度非常不解:“你干吗不进去呢?我听说这次来的是你们中国最好的表演者之一,我提前九个月订票,才买到了最后几张。现在还有三百五十人在等待名单上呢。”看我一脸不信,他拿出手机找到几天前的一条短信,大意是组织方问他是否确定会参加本次演出,如果不参加,可以全额退票,组织方会把票留给其他人。

这场面和说辞让我多少有点儿愣,于是我第一次拿出了演出的人员名单,仔细看了两遍。确定连一个名字都没听说过以后,我大胆的拍了拍前老板的肩:“你放心,中国的这些事情我比你清楚多了,你先看吧,回头我和你说。”于是,老头子在一脸错愕中走了。

演出开始,我在老婆嗾使下还是带着娃进了音乐厅。到里面一看,后三排简直是儿童的海洋,本地丹麦人态度都比较端正,而我们免费入场的中国同胞则早已看穿了此次演出败絮其中的本质,把它当作了新春聚餐的延续。演出刚开始,后排的小观众们还被突然熄灭的灯光震慑了一会儿,但等到市长和演出团领导互相吹捧时,也许是官话太长,几个不同年龄的孩子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不满。管理人员只好把我们请出去。于是,我和一群宝爸宝妈悻悻离场,心里应该还抱怨着牛什么牛我还不想看哩。

回到大厅,我跟着儿子到处乱晃捡垃圾,偶然经过音乐厅门口,感觉里面隐隐约约传来疑似东北二人转的曲调,细听歌词,竟然是“大姑娘美,大姑娘浪…”。当时的感觉,一言难尽,只是想到如果我前老板问起演出的内容我该如何作答?中国东北地区有那么一个年轻的漂亮碧池?展现了上世界八九十年代中国女性热情开放不害臊的女权主义思潮?

牛鬼蛇神。

演出持续了大约一个小时结束。散场后,中国观众和丹麦观众的表现明显两极分化,华人同胞普遍比较疲惫,出门找儿子找妈,甚少讨论演出内容。而丹麦人却大部分都带着一些兴奋之情,有的还在和门口的节目单和剧组照片合影留念。

开车回家路上老婆一直没说话,好像有些心事。等我们进了门,哄孩子睡下,她才和我说起这场演出里压轴的演员非常面熟,但就是想不起在哪见过。我本想告诉她别找了演出名单我看过都是渣渣,但又察觉到老婆明显已经下了决心,于是,只好打起精神,准备和她一起进行这么一桩莫名其妙的搜索。

然而事实证明,只要是和娱乐行业有关的信息,我老婆都有一种巫祝圣女都无法企及的洞察力,仿佛是八卦之神亲自降下的启示。只见她从赵本山入手,不到半小时,便确认今天到访的某位演员曾参加了年春晚上赵本山的红高粱模特队节目,在里面演一个叫小辣椒的角色。我对照了一下姓名,王小燕,的确出现在了这次的名单上,于是对老婆的特异功能佩服的五体投地。年,天呐,我们两口子那时候都才十岁。

“那个演员的眼神太特别了。”老婆一边和我解释一边给我看她在场内拍下的视频。里面的女性身材婀娜,动作泼辣,一双眼睛虽然看不真切,但配合表情和姿态,的确散发出一种既大胆又自然的吸引力。但我在意的却不是这个,年上春晚,这个演员该多大了?怎么一点都看不出来?

出于好奇,我继续在百度搜索了王小燕的名字。吉林省舞蹈团团长,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会长还有一个是杨丽萍,第一批国家一级演员…等一下,国家一级演员这个头衔好像挺厉害的吧…全国不到四位数来着?而最让我惊讶的是,这位舞蹈家今年已经五十岁了,可是从视频中看,完全演活了二十岁姑娘的举止气质。就连我感觉无比奇葩的“大姑娘美大姑娘浪“,居然也是她的成名作,年获奖,演了近三十年的舞剧《找情郎》。

至此,我才终于意识到我对中国的传统甚至是十几年前流行过的文化知识储备少得可怕。从这个角度看,我对这些东西惯常的批判态度,很可能是在做一件平素最鄙视的事情:未做了解,先下定论。

事后,我有心打听了一些相关的情况。就我所在的丹麦小城,最近四年来每年都有至少一位中国一级演员到访演出,内容都是传统中国文化,包括京剧和民族舞。而丹麦观众的热情,其实也是这些技艺精湛的演员慢慢挣下的口碑——反正我看了老婆拍的视频以后,挺后悔自己当时没有进场的。除此之外还有两个事实,吉林省艺术团本月还要在五个丹麦城市演出,而我所在的小城森诺堡,今年还要有十二场中国团体到访,其中除了四场现代音乐,其余都是传统艺术。

所以回头来看这个问题。国家传播传统艺术的力度真的不强吗?我这个四万人的小城都有一级演员光顾,他们还要在这个五百万人的国家巡演五个城市。而传播传统艺术的效果真的不好吗?丹麦本地观众爆棚,订票要提前九个月,我想起去年初狮子王主题曲的演唱者约翰埃尔顿来访,票也不过是半年多前售罄,这说明在丹麦观众心里,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完全摆的上台面。那难道说是本地人太土没见过世面?然而森诺堡作为南部著名旅游城市,文化投入一向很大,音乐厅一年演出上百场。年帕瓦罗蒂都曾经来开过演唱会,酒店里至今还留着帕瓦罗蒂套房,本地观众肯定不算孤陋寡闻了吧?毕竟在中国,我估计能亲临帕瓦罗蒂演唱会的高端人群应该寥寥可数。

让我们换个角度,把欧洲当成一个统一的体量类似中国的国家,那么丹麦最多就是这个国家的一个小直辖市,我所在的城市就是这个直辖市的一个县或者庄…于是我今天的经历,差不多就等于米兰斯卡拉芭蕾舞团或者维也纳爱乐乐团每年都到重庆的城口县/巫山县/丰都县举办巡回演出,巴渝老农缠着头巾,对着台上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微微一笑…

这个输出力度和影响力,可以说是已经很魔幻了。

所以为什么我们会产生中国传统文化推广不出去的感觉?

我觉得,首先中国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并无兴趣,也毫不了解。如果不是老婆碰巧逢了魔,一定要找这个什么特别的眼神,我估计今天就要写文章吐槽大姑娘浪了。我们不知道自家传统文化的定义到底是什么,更不会去调查它们在世界上到底传播程度如何,是否被接受。而只是因为自己不喜欢,就草率的下了“这东西绝对推广不出去“的结论。和”我没玩过,但玩家一定是垃圾“的发言何其相似?

其次就是,在评论文化传播是否成功的过程中,我们总是不自觉地把“对流行媒介的影响“作为标准,比如”世界有武士“”传说建筑是日系“”战纪女主角是和服“。可问题是,传统文化的成功与否,是否应该用流行媒介中的出现频率来考量?这个问题我没有确定的答案。但游戏中出现的文化符号到底算不算传统文化本身就是存疑的,有些我认识的日本人反而认为这是对他们传统文化的一种歪曲甚至破坏。同时,我身边很多品位年纪和收入都很宣赫的老外对游戏和商业电影基本没有兴趣,但对专业艺术的鉴赏能力却很高。好比我提及的那位留中三年的丹麦高管,回国的时候带了一把竹梯,一件蓑衣和竹斗笠,还有个从上海老弄堂里搜罗来的破损水磨盘。这三样垃圾给我们公司的转运团队起码增加了一万块成本。但我必须得承认他是个雅人,还是个重视文化和历史的人。我关于丹麦的文化洞察有许多都来自于他的教诲。并且,他不玩游戏。如果我打算用游戏里全是忍者来和他解释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不如日本,我估计他的表情只会有一个:白人问号。

经历了这一切之后,我已经不是特别同意“中国传统文化推广非常失败,且不可能成功“这个结论了。原因在于我没有看到真正从观众也就是外国人一方反馈的负面信息,反而听到的都是来自不喜欢本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人发出的以己度人的推测。同时作为论据的”游戏里全是忍者/十字军“,本身并不具有逻辑,而且退一步说,游戏里好像也没出现过多少真正的歌剧或者能剧吧?传统文化传播本来就是个老大难问题,副班长就没必要笑话正班长了。

以此为基础,我更不同意我们应该停止这种老派的传统文化推广方式。事实上,欧美人花在艺术审美上的平均时间比我们要长得多,也更容易接受各种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参加中国文化演出的,不一定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反而可能只是个习惯了全家每月去一次音乐厅的普通人,但演出本身,却实实在在的增加了中国的魅力,并间接提升了两国民间的了解和信任。

虽然时至今日,我依然不觉得我会从此喜欢上中国传统文化,也不觉得下次艺术团再次到访我会去花钱捧场,但我多少对她们已经有了相当的感激和钦佩之情。五十岁还远渡重洋,在台上把二十岁角色演绎得活灵活现,说一句老艺术家,并不为过。

清末驻英国使馆副使,常任欧洲公使刘锡鸿同志,是一个很随意的人。在法国出差的时候,常常穿着个随风飘舞的破衣裳,趿拉着布鞋,站在法国最高桥梁上举目眺望。随从官员郑重其事地劝他不要这个样子,他就很愤怒地对同事讲:“我这是想让外国人瞻仰瞻仰我大天朝的人物!予欲使外邦人瞻仰天朝人物耳”

围观的是很多,但那能叫瞻仰么?首先不要想着输出,先搞好内销最重要。

纵观世界各大知名动漫,从足球小将,哆啦梦,灌篮高手到妇联,蝙蝠侠超人,哪个不是在其国内先火遍大江南北,然后别的国家才开始引入的。

反观我朝,知名还是我小时候那几个,近几年的喜羊羊,熊大熊二也就是在我国低龄儿童中有话语权,年龄稍大点的都没人看,这种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的作品输出给谁看呢?

关于传统文化的话题,我想到的问题是,现代被世界各个文化强势国所“输出”的“传统文化”当中:

有多少是真的和本民族的历史与命运所绑定,以至于熔入了“行为方式”与“价值观”的内容?这种“价值观”在当代世界的生命力与有效性几何?对于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层面的内容,其传播“形式”“名目”或者某些人眼中的“纯洁性”是否真的那么重要?

有多少是通过“炒作”“捏造”出来的纯商业符号?这种层面“符号”的普及,对于“符号”本身持有者之外的普通人而言会有多大“虚荣”之外的益处?

有多少后来被反动主义者与投机分子所篡夺了解释权,以至于被强行树立成了反动主义者的精神信标与投机分子的工具?“传统文化”概念本身的变质以至于受到的广泛抵触,是否也是以此种情况为主因?

我不想说,其实我们的文化正在输出,可是可能大部分人都不太清楚。

我在国外留学的时候,认识一些学艺术专业的欧美人。他们总给我说中国一些很棒的艺术家来做欧洲巡展,我都一头雾水。他们还给我看照片,那些作品真的惊艳,浓浓的中国风但又特别现代,抱歉时间太久找不到链接了。

问题是,这些被老外膜拜的中国艺术家,在国内媒体上可是根本看不到的,没人知道。

想起杨丽萍,那时候因为不是科班出身,被那些主流大师们抨击封杀,结果直接去美国巡演,一样的过程。

其实我们的文化在国外挺流行的,只不过跟官方扶持的主流文化不一样罢了。

海外抖音在号称美国春晚的年超级碗上投放了一支秒的广告,这应该是中国品牌余年来史上第一次成功在超级碗上投放广告。

这个广告需花费字节跳动万美元。

////

留学生看到祖国公司这么强势忍不住流泪点了个赞

然而微博知乎豆瓣虎扑却毫无一人讨论这么重大意义的事件

其实大多人都有类似的“沮丧”感,沮丧的来源就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中国有什么类似日本武士道这样方便演绎输出的精神?

怎么样让中国文化输出到全世界?

中国电影有没有真正彰显中国人的民族性?

这些问题其实都有点直指一个中心,那就是除了包饺子,晒熊猫,打太极,有没有跳出孔子学院那一套,真正具有活力的“中华文化”。

而不是只存在于“城市宣传片”“中法文化年”等“文化交流活动”中脸谱化的呈现。

先贴篇旧文吧,写电影的。

电影的确是文化的强大载体,可以起到昭示民族性进而输出本民族文化的作用。

整个十九世纪乃至二十世纪前期,亚洲一直不被西方世界所熟知。东方一直被一种半神话半猎奇的印象所笼罩。所谓”远东”,既有地理上的遥远,也有心理上的隔膜。

日本的浮世绘随着出口货物传到欧洲,给了欧洲极大的美学震撼。美术史上印象派名家,都曾临摹过浮世绘绘画。

神奈川冲浪里,葛饰北斋

我们历史书有个惯用用法,叫“登上历史舞台”。

这是个约定俗成的描述,讲一个国家无论是经济体量,还是军事实力,或者文化话语,都到了一个无法掩盖,一定会写进教科书的地步。所以聚光灯总要照到他身上,称之为登上了历史舞台。

日本从远东到登上历史舞台,最后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二战的历史无须赘述,是绕不开的一段。

二战结束以后,反思战争的同时,更掀起了一股研究东方文化的浪潮。美国人后怕之余,得搞明白日本人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看着那么文明现代化,干出来的事情就完全不靠谱。

战争时丧心病狂,投降了低眉顺眼,反差也忒大了。

谁能解答这个问题,谁无疑就是大家心目中公认的文化传播大师。

影像是最生动的载体,浮世绘只是视觉体验,那黑泽明的电影则真正触及到了文化和民族性。

七武士这部电影,正好解答了美国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为什么日本的飞行员可以执行自杀式的攻击,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什么?

电影以一种正面的角度诠释了日本的武士精神,重信义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值得赞扬的美德。电影横扫了五几年的各大奖项,从奥斯卡到威尼斯。

起码美国人很满意日本人对自己的诠释,也明白了什么叫武士道。简单而言就是一根筋——作死,但是作得非常炫酷。所以武士道是有审美体验的一根筋。

武士的形象从此深入人心以后,其余的事情都可以被电影工业所推动,日本刀甲胄道义这样的文化符号,被日本人自己用来进行文化输出,也被好莱坞导演加以西方视角的改造。

日本在电影里呈现的民族精神,是他主动要展现给世界的;

西方人看到的日本民族精神,只看到他们自己希望看到的一面。

这种交流渐渐催生了一种亚文化,就是东方意向加西方话语的“和风美学”。

,是动画片超能陆战队里一座虚拟城市,这座城市融合了东京和旧金山。金门大桥被改造成了日式的鸟居风格。大白的盔甲就是个日式的兜。

武士精神是在电影语言里不断被双方加工完善的,最终净化了自身的军国主义元素。提炼为勇气与保护弱小并且不要命的一种普世价值,辅以日式的美学风格,得以在电影里运用自如。

和风美学就是与这种逼格相辅相成的试听化呈现。

好,那中国有什么可以与之类似的电影语言?

答案是:有,也没有。

中国电影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分成大陆电影和香港电影。

香港电影从邵氏功夫片,李小龙的武打片,吴宇森的警匪片,到王家卫的文艺片,这一整套观感是极为鲜明且连贯的。昆丁塔伦蒂诺看完《重庆森林》,对王家卫佩服到五体投地,搞不懂他怎么把电影拍得那么好看。今天你到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武术馆里,只要有悬挂武术家照片,最醒目的地方一定有李小龙,百分之一百,不可能有例外。

李小龙的武术哲学,香港的城市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全世界的电影。但这些都是大陆所不熟悉的,所谓出口转内销,我们接受的是一个已经被加工过的香港电影文化。

文化也是产品,也是需要出口的,没有出口,就没有所谓文化扩散。

中国大陆经历了建国初期到冷战结束的封锁,电影工业也不发达。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不是清朝辫子,就是革命的脸谱化形象,都是面孔式的印象,没有什么精神上的沟通。中国电影真正走向国际舞台,要从霸王别姬,和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些电影开始。还有值得大书特书的,李安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

这些无一例外都表达了同一个主题——压抑,中国农耕文明数千年来的性压抑。

在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红色不再是喜庆欢乐的象征,而是代表着凝重的压抑感。这些在国外得奖的作品,往往被国内批评乃至屡遭禁映,其实很简单,因为这并不正面表现民族性。

这些作品越是得奖,输出的文化永远是一种揭开疮疤秀给全世界看的祥林嫂心态。官方不提倡。

但导演们对此也毫无办法,毕竟功力有限,只能挑最深刻,最容易表现的题材所展现。在所有华人导演里面,李安是最顶尖的。只有他一个人有编剧和导演的双重才华,这个本事大陆导演一个也没有,离开芦苇和王朔,陈凯歌和冯小刚拍的东西就跟脑子里装了粪一样毫无灵光。

没有这段竹林打斗,就没有中国电影在世界的一切。

英雄和卧虎藏龙,就和贡米和张柏芝的区别一样大。

,这单词太简单了,幼儿园孩子都会。,,什么叫蹲着老虎,藏着龙,这电影拍的是动物园吗?

但美国人反而看懂了后者。

英雄这部电影是以镜头语言取胜的,张艺谋摄影师的天赋点狂加加到了满。但从杀到不杀,这是个逻辑问题,谁能看出来怎么就放下剑了,估计中国人自己都一头雾水。

日本人剖腹,全世界都懂这是武士道精神作祟,但是英雄里面李连杰心甘情愿成了刺猬,背后就没有一个道支撑。

李安把这个精神内核补齐了:

中国人确实性压抑,但中国人压抑的背后,是对更高层次精神世界的追求,如果性的代价是放弃境界,那宁可从山顶往下跳,这就是卧虎藏龙对中国精神的一种诠释,所谓侠以武证道。

李慕白点化了囿于情欲的玉娇龙,自己也得到解脱,最后轮回寂灭。

这在精神层面上是一个重大进步,事实证明,全世界也确实看懂了,接受了这个解释,给个小金人实至名归。从此中国电影摆脱了祥林嫂的形象,只可惜大陆导演并没有百尺竿头更进上一步的决心和能力,在一亩三分地上自我陶醉,或仍然执着于卖惨,当国际祥林嫂。

日本近几年来的电影也少有佳作,从入殓师可以看出来,民族精神这个东西,在电影里越来越做减法,人性的母题要涵盖民族性。千与千寻得了金熊奖,在动画片领域估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会有超越它的存在了。

韩国电影倒是风生水起的,但我看不上李沧东,《诗》有点太往自己脸上贴金了,韩国老太太写诗,假的超乎常理了,日本人写了五百年俳句,到今天还有各种俳句赏,佳作多了去了,公园里不少老人拿着拍纸本,自己没事就写点。却从没听说韩国连老太太都要整天写诗,倒是更热衷于整容多些。

但这反而更符合韩国人的民族性,为了争面子,可以稍微不要脸。

民族精神不是一个褒义词,它更多代表的是一个理由,例如德国人死板举世闻名,但德国人并不觉得别的民族不那么死板也是民族性。有一阵西方人很烦和日本人打交道,因为摸不准日本人到底要表达什么,后来经过了日本一系列文化传播,美国人懂了,这个民族就是有点神经。于是就默认了日本人在表达上的种种绕圈子。

中国进来在国际事务上屡屡发声,也屡屡遭受谴责。中国人自己很郁闷,反复强调自己没有争霸思想,坚持和平共处,只是自己爱做梦。

文明其实最需要的是同理心,假如外国人不理解中国人这样做的内在逻辑,也就不可能站在中国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与其总拿着四书五经去寻找所谓的民族大义或者侠之大者,还表达不出来到底是什么。还不如日本干脆就认了武士道,老子分分钟切腹自尽给你看,怕了吧。

电影的世界里很公平公正公开的。拍到位了就是到位了,全世界都能看懂。没到位就是没到位,吹破大天也没用。

电影是全世界最直观无碍的语言了,比小说还要直接得多。电影拍不出来的东西,别指望别的地方找补。你去别人家做客,他吹嘘自己做饭特好吃,结果还没上菜呢,米饭盛出来是夹生的,你对他厨艺还有期待吗?

不少留学生笼络老外的方法,除了包饺子就是煮饺子,怪不得功夫熊猫里,阿宝除了吃还是吃,看来我们输出的文化符号,除了吃也真没给外国人留下些什么印象。

熊猫在一个劲地吃,这就是中国电影里的民族精神,想想还真是正确无比。

李安拍印度宗教文化都能拍个通透,反而证明目前的中国确实乏善可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姜文的一部鬼子来了,基本也就把抗日这段给拍到位了,既然到位,姜文的国际地位那就是有保障的。所以电影还真是一切实力说话,论功行赏,非常客观公正。本来南京也是一个展现民族性的伟大题材,可惜辛德勒名单哪是一般人学得来的,

陆川糟践完南京南京又拍了电影,叫什么九层炮楼,看来是要在抗日神剧上一条道跑到黑啊。

楼上说崖山以后再无中国,我觉得这个题材可以考虑考虑,也符合当前大汉族青年俊彦们的一致呼声。建议他们拍这部戏的时候都去当群演,为了家国情怀民族大义,真跳不加特技。~~~

————

几年前的一篇旧文了,做了点增减,贴到这里。

其实道理明摆着,这是个全世界当颜控的时代,悦目的东西大家都喜欢。

木村拓哉的粉丝,动漫的粉丝,和风美学的粉丝,本意都是追求一点悦目舒心的文娱消费品。

大陆曾经被港台加韩国的文化市场包夹,市场太大又门槛低,一不留神就成了倾销对象。都不需要劣币驱逐良币,因为过去没有“币”,谁来谁就是“币”,

过去一部香港电视剧就能万人空巷,港台明星韩国明星捞金简直不要太容易。

现在准入门槛渐渐高了,但“币”已经留在大陆市场太久了,受众和供应商都已经达成了默契,

我们自己的建立不起来。

中国早就登上国际舞台了,然而太多人心里犯嘀咕,为啥我们呈现给世界的,总是离不开熊猫饺子京剧脸谱,咿咿呀呀的老北京配上胡同宫墙?

其他答主的回答有些靠谱的,

我们的网络小说,在国外的影响力其实不小,需要有个大导拍出来主角飘逸若神,又睚眦必报,

如果说日本的武士道影像化呈现,是大家都装逼,不是你切腹就是我切腹。

那玄幻小说的中式呈现就是,只有我装逼,只有你切腹,不服就打,

挂比你多,命比你好,

为啥,

因为世界人民都喜欢看修真小青年装逼,你不喜欢,你算老几?

首先,要让中国文化输出到中国。

中国文化的根基——正常的汉字词汇,都不能在中国顺畅输出,还妄想什么全世界。

中国文化产业并不只是出口低迷。国内也是一片低迷。只有最糟粕的传统文化和最垃圾的现代文化才比较兴旺。比如《弟子规》和流量明星电影。

低迷的原因不是中国人不爱文化或者不需要文化。而是文化产业的敏感属性。文化产业是服务业,为思想服务。而国内盛行思想垄断。只有一套正确的思想。其它杂草,或歧视或压制或禁掉。这就像餐饮业只允许京菜,其它七大菜系每年只发一万个“上菜号”。外国菜必须经食监局过目,砍掉开胃菜或者饭后甜点之类腐朽成分,有入口配额。黑暗料理网红小吃之类彻底禁掉。

这样绝大多数人在国内,也会慢慢变成吃饭就点小葱拌豆腐。厨师做菜的时候也会非常纠结:他知道放点辣椒会更好吃,但放了就会进入上菜号系统,或者被传菜员用筷子一根根挑出来,更惨的是取消执照。所以厨师为了生存,一般选择不找麻烦。所以川菜在国内就会逐渐式微消失。别想国外了。

那么为什么垃圾会盛行呢?因为垃圾不含思想比如流量电影,或者只含思想的木乃伊比如弟子规。它们根本不是京菜的设定竞争对手。所以它们不会被针对,可以野蛮生长。在大家对京菜打灵魂深处厌烦的背景下,它们当然大行其道。

所以再重复一遍答案:在梦想去城里开馆子之前,你先要让厨师放心做菜,大家正常吃饭。

把传统变成外包装,内核装现代元素就好了。这样,如果你的现代生活比较有诱惑力,传统文化也能卖出去一点。我们国内说起传统文化的时候,主要也是用它的皮当包装,你为什么指望外国人会喜欢它的内核?因为外国人比我们更适合中国传统?

要不是当年我们打倒过孔老二,在曲阜开过批林批孔大会,把儒家阉成一个宠物,现在孔子学院都拿不到预算呢。

印媒:网游产业助力中国提升软实力​

入关后指望正统江南儒学大师吧。指望读了几本四书五经的尼堪外兰们著名女真精汉?少添点乱就烧高香了。

文化输出很大程度上是强大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天天想着文化输出,跟提高留学生比例一样,因果倒置。。。

现在,咱们的儒学大师也就尼堪外兰那水平,水平半吊子且不说,立场问题还很大。眼下别说洪承畴钱谦益了,连范文程都没有啊。。。。。

移民潮都是比出来的

【本文作者】:亿闻天下网,商业用途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非商业用途转载注明出处原文链接:https://cqsoo.com/jianzhan/48172.html

【版权与免责声明】: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kefu@cqsoo.com ,

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反馈给我们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Copyright 2007-2019 亿闻天下网 / 渝ICP备89217412123号-1  / 本站由wordpress、阿里云、群英、百度云提供驱动力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