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创业新闻

完善部署罕见病领域,药明康德的全产业链纵横捭阖之路丨亿欧解案例

进军罕见病领域,国内CRO巨头药明康德在新年伊始又开始打造其“生态圈”。2月18日,药明康德发布公告称,该公司全资子企业药明基金一期、GeneralAtlantic等8名投资人与CANBRIDGEPH

进军罕见病领域,国内CRO巨头药明康德在新年伊始又开始打造其“生态圈”。

2月18日,药明康德发布公告称,该公司全资子企业药明基金一期、GeneralAtlantic等8名投资人与CANBRIDGEPHARMACEUTICALSINC.(以下简称“北海康成”)及其他相关方签署优先股认购协议。

本轮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加速、扩展北海康成原研和引进的罕见病产品管线,进一步扩建商业运营平台和能力,并增加营运资金。

过去19年,药明康德从最初的单脚走路——药物研发外包业务,到横纵扩张,发展为全方位药物研发服务技术平台公司,业务涵盖小分子新药、生物药、细胞及基因疗法、基因检测等。在淘金者众多,难以挖到金子的金矿边上卖水,形象地解释了药明康德的CRO业务。

而国内VIC(VC+IP+ CRO,即风险投资+知识产权+医药外包)新药研发模式玩得最溜的,非药明康德莫属。近20年来药明康德招招必中的扩张局面,助力其从一家小企业成长为大集团。从国内CRO巨头到全产业链生态布局,药明康德的纵横捭阖之下,是天时地利人和以及审时度势的加持。

新年新一枪:瞄准罕见病领域

此次药明康德收购北海康成,完善罕见病领域部署,由其主要的投资主体药明康德一期基金完成。药明康德一期基金成立于2011年,与2015 年专门成立的毓承资本并列成为药明康德投资的两个金袋子。两家管理合计超过 3.5 亿美元规模的两支美元基金,累计投资企业达到 40 家。

公告显示,药明基金一期拟认购北海康成新发行的169.21万股优先股股份,认购金额为2000万美元;同时,北海康成还将向药明基金一期发行一项未来可认购北海康成股份的认股权证,药明基金一期有权在最高1000万美元的价款范围内认购北海康成优先股股份。

本轮投资完成,药明康德持有北海康成股份13.11%(全面摊薄和转换基础上),其中通过其全资子公司WuXiAPPTec(HongKong)Limited持有北海康成股份5.61%,通过药明基金一期持有北海康成股份7.50%。

一直以来,罕见病都是人类医学的巨大挑战。病如其名,该病患病率和发病率极低,患病人数少,目前国际确认的罕见病约有7000多种,大概占人类疾病的10%,但却只有1%的罕见病有治疗药品(孤儿药)。

因为研发药品需要巨额投入,加之极少数的病例资源,孤儿药的研发也成了难题。药明康德的兄弟公司——药明明码所做的,就是在诊断和研发上助力。

在2014至2016年之间,药明康德通过在美国费城新建生产工厂、收购人类全基因组信息集中式数据库公司NextCODE health与药明康德基因中心合并后成立药明明码、与Juno Therapeutics合作成立药明巨诺。其中,药明明码为药明康德实控人掌握的另一家公司,药明康德未持有药明明码任何股权。而这两个兄弟公司主要是在CAR-T相关癌症免疫疗法、基因大数据、细胞治疗结束等生物技术领域发力。

目前,罕见病的诊断是在庞大的基因组学数据中,明确遗传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筛选鉴定疾病诊断的生物标记物和药物靶点。药明明码的基因大数据平台,主要是与一些医院合作,帮助病患筛查和帮患儿父母检测生育下一胎儿童的风险。与此同时,基于其高度整合的基因大数据和药明康德的平台,也可以帮助那些有意向研发孤儿药的药企,发现潜在的药物设计靶点。

收购北海康城,则是药明康德在研发新药上发力。北海康成及其子公司最早成立于2012年,是专注于首创罕见病药物的创新平台型医药科技公司。据此前亿欧大健康报道,北海康成还是生物药“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MAH)”的第一批实践公司;是我国首个进入胶质母细胞瘤(GBM)临床II/III期试验的I类创新靶向生物药创新企业。

现阶段,北海康成拥有多个罕见病产品管线,有两款肿瘤产品康普舒和奈拉替尼已分别在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上市,另有治疗亨特综合征的Hunterase产品,正在新药报批阶段。北海康成表示,本轮的募集资金未来将主要用于加速、扩展北海康成原研和引进的罕见病产品管线,进一步扩建商业运营平台和能力,以及增加营运资金等。

北海康成产品线情况,图源 北海康城官网

退市上市,小公司到巨头的蜕变

“我更愿意做一个科学家。”曾经,药明康德董事长李革对于科学家的身份十分在意。1993年,他用了四年时间取得哥伦比亚大学有机化学博士学位,距离科学家又近了一步。但来自导师的“创业”礼物,激发了这位祖籍温州,一心想当科学家的温商血统。

2000年,李革回国创业。彼时,李彦宏回国创建百度,而后其他装着“研发国际级新药梦”的海归也纷纷回游。不同的是,李革选择了当时医药人所“不屑”的研发外包。

2001年至2010年,跨国药企陆续有一半以上的药品专利到期,在研发成本提升与专利悬崖的双重挤压下,凭借高度专业化的研究网络和新药注册团队,医药外包特别是CRO企业由于可以使新药研发的资金投入和潜在风险在整条产业链上得到分散,得到了药企的青睐。据媒体报道,CRO企业有助于降低药企的研发成本及缩短平均30%的研发时间,从而加快新药审批及上市速度。

加之2003年,随着《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对CRO做出了明确定义,直接激活了中国CRO市场的发展。而于2016年开始试点的MAH制度,无疑又是一次助攻。这种改变药品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捆绑制”的模式,激活了药企的创新活力,为CRO企业送去了不少“长尾”客户。

行业前景好,涌入的玩家也不少。药明康德、泰格医药、康龙化成、美迪西等先后入场。

2000年,4个工作人员,650平方米的实验室,李革与妻子赵宁的公司创立,名为药明康德,预示着中国医药研发外包产业的起步。彼时,全国临床前CRO头部企业查尔斯河在美国上市,昆泰(现在的IQVIA)和科文斯等,主要业务都在临床实验外包服务上。

杀入少有企业涉及的研发外包,先从早期药物研发和靠后的生产环节入手,是药明康德做出的第一个正确选择。

2002年,药明康德就实现了2500万元的营收。而凭着李革夫妇在美国的资源,药明康德也获得美国知名创投的投资。天时地利人和聚齐,茁壮成长的药明康德在第五个年头就拿到了全球最大的20家制药公司的研发外包合同。招股书披露,按2017年收益计,全球前20大制药公司均为药明康德的客户,并且前十大客户的留存率为100%。同时支持或承载着包括辉瑞、礼来、默沙东等全球多家知名药企 200 多个临床 I-II 期、30 多个临床 III 期 及商业化阶段的小分子化学药生产。

2007年,药明康德迎来第一个转折点——在纳斯达克上市。不过,在美股上市药明康德逐渐有些不被“认可”了。2015年底,药明康德从纽交所下市。当时的一些媒体分析,或许是因为药明康德近几年并不专心做外包,其试图通过投资布局扩大布局的行为,不能被华尔街投资者认可。

也有媒体分析,当药明康德在美股沉浮时,国内CRO的另一家代表企业泰格医药在深交所上市,其市盈率一直稳定在70左右。反观药明康德,却只是30倍市盈率上下。在2014年7月开始的A股牛市后,药明康德坐不住了,想回国上市。

真相已无从查起,但退市后的药明康德很快就有了新动作。“一拆为三”分别上市的消息,惊动医药圈。合全药业2015年4月登陆新三板,目前市值199亿元;2017年6月在香港上市的药明生物最新市值932亿港元(约合人民币757亿元);再加上2018年药明康德上市A股,合计总市值达1312亿元。

而在药明康德上市A股之时,国内亦有康龙化成、美迪西等多家同行计划进入资本市场,但无论是从体量还是从营收上看,药明康德都是个中翘楚。

退市上市,三次敲钟,外界曾经给予李革“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的评价,而这位有着温商基因的科学家的确如此。在玩转资本市场的同时,药明康德还进行了纵横捭阖的广泛投资收购。

2008年,药明康德通过收购Apptech,将业务范围横向拓展至大分子制剂和医疗器械领域。不过,收购在药明康德纵向整合上更为突出,主要是整合新药研发、临床实验、注册和生产等服务。

从2011年药明康德收购津石杰诚公司,建立临床研发及注册服务开始,其在国内外撒网,从临床前CRO,向下游临床CRO、CMO/CDMO延伸,药明康德的CRO版图逐渐拼凑完整,形成了一体化服务平台,小分子药物CRO产业也逐步从初创走向成熟。

据招股书披露,2018年1月至6月,药明康德的项目便涉及超过600种分子,包括484项临产前及Ⅰ期临床试验,90项Ⅱ期临床试验及39项Ⅲ期临床试验,13项已商业化。

纵横捭阖,“代工厂”做药有争议?

外界曾质疑药明康德:“拥有这样的技术,为何会甘心做药企的‘帮工’,而不是自己成为制药售药的‘超级英雄’?”一旦如此,就好比一家工厂自己做出了自有品牌销售,那么其产品也会与客户的产生直接竞争关系,谁会放心?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药明康德同样奉行这一点。药明康德联席首席执行官胡正国曾在接受专访时表示,药明康德不想做一家“药厂”。其选择的道路,是李革所说的:“研发代工企业不能自己做新药生产,但可以投资新药。”

风险投资,成了药明康德完善其研发服务平台全线布局的另一大辅助。早在2011年,尚在美股的药明康德就显露出了投资人的一面——投资了美国初创生物技术公司Callidus Biopharma。彼时,其“VC+IP+CRO”的模式已逐步显形。

VIC模式起源于美国,最先运用的是Intercept制药。其在获得风险投资后,通过购买意大利佩鲁贾大学Ocaliva专利技术,再经研发外包的方式实现新药上市。在其登陆纳斯达克后,企业和投资者利益双收。

据媒体公开报道,VIC模式将是大多药物研发企业的方向标。而受益于一级市场对新药公司的追捧,医药外包在一定程度上也的确是风投的回收器。国内最先将玩转这种“借鸡生蛋”模式的,当属药明康德。

其模式为:找到投资标的,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并提供药明康德的研发平台,而这也是药明康德做投资的优势。李革曾公开表示,这一模式的好处是“赋能”,“我们期待赋能于中国大健康领域的创业者和科学家,降低新药研发门槛和成本,提高新药研发效率,让更多潜在的突破性创新药早日进入市场造福病人。

2011年和2015年,药明康德先后设立两期投资基金——药明基金一期和通和毓承资本,借此,药明康德一步步打造着自己的生物医药研发产业生态圈。

大量的创新药初创企业,是其看中的。从2013年底起,药明康德以小而散的方式投资了Unity Biotechnology, Inc.、华领医药、英派药业、凯瑞康宁、天演药业等多家新药公司。被药明康德投资时,Callidus Biopharma仅有两位全职科学家和一位兼职财务人员,在公司成立18个月后,其被Amicus公司以1.3亿美金的价格收购。而在国内投资的第一枪,药明康德便打中了这个日后在港股上市的初创企业——华领医药。

随着人力成本不断提升,人工智能和基因大数据再新药研发上的应用前景,让药明康德看到了下一步布局的对象。随后,药明康德投资了突破性癌症细胞疗公司Juno、基因诊断创新公司Foundation Medicine,颠覆创新DNA合成技术公司的Twist等等,其目的都是为了构建更加完整的产业链。

2019年1月,药明康德投资美国的人工智能新药研发企业Schrodinger,被外界看作是其对未来新药研发行业的理解。据媒体报道,药明康德至今已经参与过30起投资事件,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其投资模式也在发生转变。除了增加基因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投资,其在新药研发上的投资次数也开始减少,但是单笔金额提高。

截止目前,药明康德已经涉猎了小分子药物、大分子制剂,并开始攻坚难关——孤儿药。实现“天下没有难做的药,难治的病”一直是其愿景。

横向扩张,纵向整合,纵横捭阖之下,这家2000年成立的小企业,已经成为一家拥有员工人数超过21000人,科研人员超过17000人,在全球设有29个研发和生产基地的全球性企业。

药明康德更是国内唯一一个进入到全球前列的CRO巨头,位列第9名。不过,这家在国内位列第一的CRO巨头,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占有率仅为2.02%。曾有业内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药明康德在国际上的地位相当于第二梯队的前列。

《CRO行业深度研究报告:风口已至,大浪淘沙》一文指出,近些年,CRO巨头昆泰、ICON、PARAXEL、PRA、和PPD等一直积极通过并购拓展原有的业务范围和扩大业务覆盖区域。对于CRO行业而言,通过并购做强做大提高综合竞争力,已经是发展的重要手段。

只不过,发展较早的欧美CRO行业的集中度已经在逐渐提高。而国内CRO行业仍整体处于发展初期、群雄割据的格局。大浪淘沙下,药明康德或许将是那颗金子,强者更强。

参考资料:

1.药明康德官网 https://www.wuxiapptec.com/zh-cn/about/history

2.《百亿年营收、2500亿市值背后,药明康德“火力全开”》

https://vcbeat.top/ZDkwNGU1MTQ2YWY3NmRhMTc5MjVjNmQyN2NhMWM2NDY=

3.《“独角兽”药明康德回A,将迎千亿市值与国际巨头双重挑战》

https://mp.weixin.qq.com/s/Ojpp-QNeB0nr7WObe3t__w

4.《深谋远虑的生态圈布局 可否扭转药明康德命运》

https://mp.weixin.qq.com/s/iII7_CCdh-BHSu6feq-txg

【本文作者】:亿闻天下网,商业用途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非商业用途转载注明出处原文链接:https://cqsoo.com/cy/40695.html

【版权与免责声明】: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kefu@cqsoo.com ,

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反馈给我们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Copyright 2007-2019 亿闻天下网 / 渝ICP备89217412123号-1  / 本站由wordpress、阿里云、群英、百度云提供驱动力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