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软文投稿

张冠李戴的冠是什么意思,盘点古代人的思维创意

浅析“张冠李戴”中冠帽的象征意义,来谈谈古代人的思维创意

作者:源子

01 关于冠帽

《礼记·冠义》中有记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冠者,礼之始也!”在这里可以看出,古代人对冠帽的重视,特别是周公演绎出礼学之后,冠帽文化自此便如影随形着每一个华夏儿女。

这种上升到礼学的价值观念的延续,无疑对于每一代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这种石破天惊的创作,既有美学的体会,却也延续出一种很俗体会,仿佛就像当时嘲笑东施故意模仿西施捂心口的动作,人们冠以“东施效颦”这一贬义的说法一样。

无独于偶,这种雅俗共赏的冠帽文化,在其后也出现了许多类似的成语,用来借冠帽调侃人们的某种行为,其中就有大家所熟悉的“张冠李戴”,这句话借冠和帽这两个实物来讽刺人们不识对象,弄虚作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人对这种“俗不可耐”的文化的一种趣味和调侃,也在一定程度上看出古人对此的思维创意

先要了解古人对冠帽的创意思维,先要区别冠和帽到底是什么东西。

浅析“张冠李戴”中冠帽的象征意义,来谈谈古代人的思维创意

02 冠帽是两个不同的东西

在古代的“冠”和“帽”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古代的“冠”只有狭窄的冠梁,它只够遮住头顶的一部分,而且“冠”常常被赋予了很强的祭祀礼仪的功能,比如在中国传统礼仪中 ,汉族男生要在二十岁左右举行郑重的冠礼仪式,这行为活动中最重要的物质表达形式就是“冠”,冠礼包括了与戴冠相关的礼仪和笄礼贵族的成人礼要“淄布冠”,而没身份的人则裹巾称之为“帻”。

这种“弱冠”文化就像是我们今天的成人礼一样,是每个人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另者,古代的君王以及诸侯在遇到凡丧祭、婚仪、朝事重大场合皆须戴冠,以示对神明的敬重。

浅析“张冠李戴”中冠帽的象征意义,来谈谈古代人的思维创意

在古代那种封建礼仪不可跨越的年代,人人恪守本职,一举一动都要符合规范,不然就是犯了大忌,特别是在一些庄重的场所中,这种文化就丝毫不能出差错。

但是帽子就没有那么庄重了,自从三国时期,帽子就开始在中原地区普及开来,帽子不像是冠那般庄重,而且帽子不像是汉代那样,只作为男士头顶的一种装饰,而是可以覆盖整个头颅,据《后汉书·舆服志》记载:“上古衣毛而帽皮”。在这里可以看出帽子当时的形式主要是兽皮,而它的主要的作用仅仅是用来预寒和装饰的作用。

这种无任何宗教信仰的形式,更容易获得当时人们的狂热追求,但当时在正式场合要按规定戴冠,而不允许戴帽子。

浅析“张冠李戴”中冠帽的象征意义,来谈谈古代人的思维创意

03 冠帽的过渡阶段

魏晋时期幅巾盛行的主要原因是它适用于各层次人物,易与衣衫配色,而且简便易行,在当时追求高雅脱俗思想的时代,也算是种对礼教制度的反叛。基于以上种种,冠和帽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相辅相成的过程,冠作为一种宗教文化的载体孑然不动,而帽却在魏晋南北朝历史时期都呈现出随心所欲的一种状态。

明代建立政权后,非常重视这种文化礼仪制度的治理和恢复,所以花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人们可以在帽子上,特别是古代的贵族妇女,在帽子上镶嵌上最华贵的饰品,其中以凤凰作为装饰是古代宫廷中常用的一种形式,在汉代以前,形成以凤簪、凤冠为主的,宋明清时代宫廷的妃嫔在帽子上镶嵌的宝石,来显示自己的独特地位。

浅析“张冠李戴”中冠帽的象征意义,来谈谈古代人的思维创意

皇后朝冠

帽子作为古代延续至今的一种服饰的创造,在明清的时候也慢慢的变成了和冠一样的文化载体,列如古代被贬去官职,最后通俗演绎出“革除乌纱帽”。

帽子在当时功能性非但没有消退,而是和冠已经成为权利的另一种象征,就像是各朝各代的皇帝,都在皇冠上嵌金、银等各种名贵物品,还有清朝的礼帽,在顶珠下有翎管,质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来象征着自己的权利威严,这种文化只能由官方统一配置,任何人不得“仿同”,在某种意义上冠和帽已经有点傻傻的分不清了。

浅析“张冠李戴”中冠帽的象征意义,来谈谈古代人的思维创意

04 冠帽的创作思维——文化的摩擦交流

我们知道,中国的古代的朝代更替都是将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交织和融合在一起,其中不仅仅是有汉民族和少数民族融合,还有外来文化的冲撞,帽冠的发展也是随着这种文化的不断渗透而渐渐深入人心。

而古代人的思维也在每一种背景下深受其影响和制约。列如汉代初始,刘邦还是沛县泗水亭的时候,那个时候他戴的竹长冠,在江山初定之时,将这种长冠的身份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规定只有刘氏贵族男性才可以佩戴。正如上面所提到的的,冠冕都被视为区别等级、辨别身份的重要标志。在这一阶段,帽子始终作为不入流的东西,无法和冠相提并论。

浅析“张冠李戴”中冠帽的象征意义,来谈谈古代人的思维创意

汉代冠列表

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国家常年混战使全国纺织业生产极不平衡,后面又出现了南北迁徙的情况,使得这一阶段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进一步加强,关于这一盛况从《北齐校书图》里可以看出。

人们的创作思维进过各民族间服装样式的不断融合和变更,开始集中的休整改进,到唐代的时候,人们设计出官员和皇帝佩戴的纱帽用于礼服。盛唐物质丰富、国家强大,更与外族交往密切,对外来文化采取包容开放的态度,其中服饰文化也是吸收融外来的文化,不断推陈出新,列如在唐代吸取外来文化,在结合本土演绎出一种“幂篱”,作为当时妇女出行遮蔽脸容的首服。到了宋代,幂篱的遗迹便是“盖头”的雏形,在结婚的时候,用于遮颜挡风,这种作为一种文化意义被赋予其不朽的生命力。

浅析“张冠李戴”中冠帽的象征意义,来谈谈古代人的思维创意

05 冠帽的创作思维——用途大于一切

帽冠文化是人类历史不断地发展演变中衍生出得一种形式,它从刚开始所谓的御寒、遮阳、到后面的战争、宗教。但是仍旧无法磨灭的是帽冠的发展始终密切地贯穿在人类认识自然这一过程中,冠帽文化的创作,需要客观的在经济、文化、地位还有不同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中等方面的需求。而古人的奇妙之处,便是将这种帽冠的加以综合,创造出更合适文化的一种方式。

列如在战国时期,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抵御敌方武器的杀伤力,古人便综合以上种种首先创举了一种“孚甲自御”的战衣,为后面形成了用葛藤编织成的背心式甲胄及藤帽奠定了基础。还有秦代兵马俑整齐的军甲被世人感叹的同时,他们纷繁复杂的结巾发饰在作战中不仅简明,更且还有持久不易撒乱。

浅析“张冠李戴”中冠帽的象征意义,来谈谈古代人的思维创意

秦兵马俑

冠帽还有一个重要的信息便是通过冠帽,会留意出一些特定的人群的身份,将一些人物身份充分表现出来,比如明十三陵出土的皇后凤冠,人们很自然的认为这就是皇后的所属之物,这一设计理念,为我们带来美学新的视觉角度和古人的奇思妙想,更让我们触摸到记录在史书中的实物。

浅析“张冠李戴”中冠帽的象征意义,来谈谈古代人的思维创意

明十三陵的皇后凤冠

06 冠帽的创作思维——古人的逆反思维

仔细研究中国变迁史,几乎每一次社会变迁和朝代更替都将迎来一个社会文学和美学的大爆发,而冠帽文化不仅仅突破了地域、种族的限制,带给我们的不一样的视觉经验,比如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皇太极建立大清后,他的后孙康熙帝延续汉人文化,再加上他们女真族特有的习惯,为清朝建立了一套适合自己本土的文化,大清康乾盛世始于此,这种文化不但包含着有意识的经验感觉思维,更又包括着具有强烈的意识就是既要和前朝有着相似之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延续统治民众,而又不能全部相似,总来体现出什么,以便后人更好的撰写与前朝不同的历史。

这种存在“逆向”的统治者思维,恰如“衣冠禽兽”里所描述的那样,这种逆反心理,激发出各个朝代的珍奇斗艳,从而寻求事物美学方面的美轮美奂,以便更好的展开设计思维想象。

每个朝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设计实践,这种设计理念既结合前朝,又要体现出不同,所以后面便有了“张冠李戴”这种夸张的设计手法,在这种艺术设计中,我们不妨带着反叛性的思维方法去思考古人的设计理念,我们可以从明清的帽冠到唐宋新娘的凤冠,在这之间都有着一定的衔接和过渡的过程。

而古人的这种思维值我们后人所学习的,便是让我们思维更加延伸。

浅析“张冠李戴”中冠帽的象征意义,来谈谈古代人的思维创意

清朝顶帽

参考资料:《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通史》

-END-

人海茫茫中,你我溺逝于人潮拥挤中,相聚片首,还好与你共烹茶饮酒。

浅析“张冠李戴”中冠帽的象征意义,来谈谈古代人的思维创意

喜欢,那就点个赞,欢迎分享本文

【本文作者】:亿闻天下网,商业用途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非商业用途转载注明出处原文链接:https://cqsoo.com/ruanwen/19090.html

【版权与免责声明】: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kefu@cqsoo.com ,

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反馈给我们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Copyright 2007-2019 亿闻天下网 / 渝ICP备89217412123号-1  / 本站由wordpress、阿里云、群英、百度云提供驱动力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