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热点新闻

保险营销套路有哪些?(遇到保险营销套路应该怎么做?)

请大家带着理性去读这篇文章,但我知道这很难,往往因为这类文章,会煽动很多人的情绪,经历过的人或正在经历的人,一时文章就成了发泄之地,导致许多问题不是关注问题的本身,而是情绪化之后的过激反应,甚至破口大骂。平复下情绪,再出发!

从事保险销售误导咨询维权的过程中,我发现最大的问题是,一个大多数人是对「保险」知识的缺乏,另一个就是人性中缺点,在外在的刺激下,引发了自身的贪婪。常见的就是与客户的交流中发现,对方是因为一些销售人员说的让他心动了,就下手买了。等稍微冷静下来,或是因为别人的遭遇,才发现自己也是其中之一的时候,情绪就难以把持了。

这次我就和大家梳理一下,当你发现自己也是其中之一的话,请保持理性,用正当合法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请不要对「保险」产生仇视,因为它都没有未自己辩护的时候。

销售误导

保险业中的销售误导是指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及其他人员在保险业务业务中通过欺骗、隐瞒或诱导等方式,对保险产品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说明的行为的统称。

关于这一段对「销售误导」的定义,也就是为什么我说大多数人是对「保险」知识的缺乏,会导致之后受误导的行为。实际中,我观察下来,往往是因为灌输了正确的保险知识,赢得信任,开始误导的行为居多。

让我想起了银行的银保渠道,「存款变保单」这类事请,频频上演,主要针对一些年纪偏大的人群,也许是有心,还是无意。都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随着监管的严格,这类事开始逐渐缓解,但新的问题又开始出现了。

保险销售误导的表现形式

1.产品界定模糊化

这类情况通常发生在银行的居多,一些银行的销售人员,会把一些理财的年金保险,说成一些定期存款业务,每年存一万,急用时还能取出些钱,利息还特别高。有时候这种的模糊界定,会导致客户理解成是银行的业务,但往往因为客户急需用钱而取出的时候,才发现真实的情况。

混淆保险与储蓄的区别,把保险产品等同于储蓄或大额存单向客户进行推销,蒙骗保险消费者。

2.收益夸大化

通常还是集中在一些理财性质的产品中,比如某产品缴费方式灵活,每月定投几百元,或是每年缴纳几千元,连续缴满几年就可以了,每年有6%的收益。这种表达,会让消费者一下子就心动了,可是如果仔细想想的话并非如此。

混淆了每年投资收益概念与最终收益率的概念。实际是可拿回当年所交保费的6%,作为生存金返还。片面与银行储蓄或理财产品进行比较,夸大保险产品收益回报率,欺诈保险消费者。

3.年限缩短化

主要集中在理财分红类的保险产品中,利息比储蓄高,还有分红的话术,存的时间越长越好,想取可以取,但实际是想取的话,未到期无法取出的,要取出的话只能提前退保。

把长期的如十年期产品当成三年期或五年期等短期产品进行销售,可到期时难以获得预期收益,且容易产生退保纠纷。

4.保障夸大化

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重大疾病保险中,通常一些营销员会说成无所不保,无所不赔,一看合同就傻眼,有些是不保的,所以看保险合同条款是多重要!所以关注保险的保障利益的,看条款最重要。

脱离保险产品的条款规定,故意夸大保险责任和保障范围,这类隐性的情况,多数是因为可能要到了理赔的时候发现的。

5.承诺儿戏化

以未在保险合同中的内容,但从营销员或其他人员口中的承诺,对客户进行不实的承诺,一旦产品到期,则无法兑换承诺,客户自身权益较难得到有效保障。

6.风险隐瞒化

故意隐瞒产品收益或保障的不确定性和免责条款等风险,片面宣传产品的高预期收益回报,目的是引诱客户购买。

7.隐瞒真实信息

通常就是健康告知,主要是客户告知营销员或代理人的情况,营销员或代理人以没事为由,直接让客户购买而跳过健康告知环节。诱导投保人不履行《保险法》规定的如实告知义务。

8.代填保单

营销员或业务员直接隐瞒客户,在保险书上部分内容和风险提示语句上代替客户签字。

如果您遇到以上情况后发现,请您用正规的投诉渠道来维护自身的权利,没有必要去抹黑保险本身,这个行业只有当大部分人的意识觉醒的时候,才会开始变得更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亿闻天下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qsoo.com/rd/68957.html

【版权与免责声明】: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kefu@cqsoo.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Copyright 2007-2019 亿闻天下网 / 渝ICP备89217412123号-1  / 本站由wordpress、阿里云、群英、百度云提供驱动力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