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站长新闻

信息爆炸时代,我们每天应该看什么?

互联网的诞生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信息革命,对于人类漫长的历史,信息从未像今天这样呈指数级的增长,一个成年人一天获取的信息数量可能超过20年前一个人一年可以获取的信息。20年前,电视只有几个频道,报纸每

互联网的诞生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信息革命,对于人类漫长的历史,信息从未像今天这样呈指数级的增长,一个成年人一天获取的信息数量可能超过20年前一个人一年可以获取的信息。20年前,电视只有几个频道,报纸每天只有一份,信息的传递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较大。而现在,各种信息的唾手可得让我们进入一个多任务模式,微博、抖音、新闻、APP推送、朋友圈、工作消息,每天需要处理掉非常多的信息。 

但人们真的完美的过渡到了这样一个信息过量的时代吗?信息传递方式的巨大改变,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了怎样的负面影响?面对过量的信息,我们每天到底应该看什么,怎么看?这是一个值得深思而且很开放的问题,每个人的答案也不一样。

本文并不想主观的回答这个问题,对于这样开放性的问题,先提出主观的论点再加以佐证,并且只找符合论点的论据来强行解释,这样的论述方式是不够客观没有说服力的。本文仅从客观、理性的角度阐述了以下几个方面,希望对你回答这个问题有所启发。

本文主要内容:

1、信息到底是什么

2、不同类型信息的区别

3、认知升级的本质是消除信息熵

4、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递方式

5、信息消费方式改变对人的影响

一、信息到底是什么

大家都会说信息爆炸时代、信息过载,“信息”二字被大家挂在嘴边,但我们真的理解信息的本质吗?从更科学更严谨的角度,信息到底是什么?

百度百科是这样定义的:

信息,指音讯、消息、通讯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

显然这样的定义是不严谨的。未经过人类传播的内容就不叫信息了吗?非人类传播,而是动物之间传递的内容就不叫信息了吗?用反证法很容易推翻这个定义。

追根溯源还是要从科学家的提出的得到学术界认可的理论寻找定义。在1948年,美国的一位数学家香农(C.E.Shannon),在硅谷著名的贝尔实验室里,基于从热力学中熵理论得到的启发,提出了信息论,为此后的第三次信息革命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在信息论中,信息是这样定义的:

信息,是用于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如何理解这里的不确定性?比如你不知道明天的股票会不会涨,但你今天得知一个重大的消息,美国新冠病毒疫情爆表,你根据这个消息,推断出了明天美股会下跌,这个消息就消除了你对明天股市涨跌的不确定性,所以这个消息就是信息。

按照这个定义我们可以推翻很多非信息的内容,我这里称为干扰信息。比如一个人对你说“今天太阳会从西边落下”,太阳从西边落下本来就是一个确定的事实,他这句话没有消除任何不确定性,信息量为0,我们可以归类为干扰信息。

对于一个存在不确定性的事件,要如何来衡量这种不确定性的程度?

前面我提过,香农是基于热力学中熵的概念创立了信息论,相对应的,他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信息熵和信息量。

信息熵:是针对事件而言,对事件整体不确定性的度量。熵值越大,事件的不确定性就越高,熵值为0,说明事件的完全确定的。

信息量:是针对信息而言,衡量消除事物不确定性的信息熵大小。信息量越大,可以抵消掉的信息熵就越大,即可以消除事件的不确定性就越多。

比如一道4个选项的数学单项选择题,如果完全靠蒙,答对的概率是25%。如果一个小学霸告诉你,C肯定是错误答案,他给的信息就消除了一部分不确定性,你再蒙对的概率就提升到了33%。如果大学霸告诉你,正确答案就是A,那他的信息就彻底消除了这个题目的不确定性。显然,大学霸给的信息的信息量>小学霸给的信息的信息量。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简单总结一下:

只有消除了事物不确定性的信息才叫信息,其他的应该称为干扰信息;

一个信息的信息量越大,可以消除一个事件的不确定性就越多。

二、不同类型信息的区别

如今,“信息”一词已经有了更广泛的含义,但我们仍然可以根据最初信息量的定义来理解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我们来对生活中的信息按不同维度进行分类。

1、按信息的载体

生活中,信息常见的载体有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这四种。如何来比较它们信息量承载大小呢?我们按照同样数据大小来进行横向对比。

1MB的图片很小,我们平常手机拍一张照片都是3~5MB的大小,它能包含的信息量有限。一段1MB的音频大概是几十秒,如果用于描述1MB图片的内容,几十秒音频可以解释更多的东西,因此信息承载量大于图片。而1MB的视频可能只有10秒,但视频里能呈现的内容非常多,包含声音的同时还能加入画面,可以更形象的描述一个事物。而1MB的的文字可以包含52万个汉字,104万个英文字母,可以用来描述一件非常复杂的事物。

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在同样数据大小前提下,这四类载体在信息量承载大小的排序上应该为:

图片<声音<视频<文字

通过这样的对比结果,我们可以用来理解互联网的内容创业。一个专注于图片分享的互联网社区受众会非常小,大概只有摄影爱好者、穿搭爱好者、艺术爱好者等群体在使用;一个以音频为核心创作内容的平台,比如喜马拉雅,它的用户量怎么都不可能超过视频网站,因为音频的载体形式限制了内容创作的想象力;而视频和短视频现在受众越来越多,得益于网速的进步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但它的制造成本高,受众及创作数量仍然远不及文字,如书籍、报刊、新闻、网络文章等等,文字描述一个事物的详细程度是所有载体中最高的。

虽然有了上述的结论,我们在看待生活中的信息时,不能只看载体,也要看信息本身的信息量大小。

比如一篇网络段子和一张世界地图,网络段子并不能帮助你消除任何事物的不确定性,它的信息量为0,而一张世界地图可以帮助你了解哪个国家在哪个位置,包含了非常多的你未知的信息。这时候文字的信息量是小于图片的。

理解了信息载体的信息承载能力和信息本身的信息量大小,可以帮我们重新审视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比如手机推送、短信、视频网站、短视频、直播、新闻、微博、音乐、论坛等等。

2、按信息的衰减周期

什么是信息的衰减周期,其实它不是信息本身的属性,它原本是个物理学概念,我将它理解为信息作用于人脑后的结果。

物理学中,半衰期指的是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相应的,信息的衰减周期我们理解为信息作用于人脑后被遗忘所需要的时间。衰减周期越长,在人脑中储存的时间就越长,对人的影响就越大。当然,在这里的影响也有可能是负面影响,本文只讨论正面积极的影响。

举个例子,一个八卦新闻的衰减周期很短,很少有人几年后还记得。而小学的九九乘法口诀每个人都会记得,因为它非常有用,生活方方面面都被用到,它的衰减周期就非常长。

如果我们将不同载体的信息按照信息量大小和半衰期长短叠加成二象性图,可用来描述生活中的所有信息。一般来说,信息的信息量越大,它的衰减周期越长。

三、认知升级的本质是消除信息熵

前面说到一个事物的不确定性就是它的信息熵,因此,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在不断的消除事物的信息熵,从而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提升对世界的理解程度。刚出生时,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通过不断重复的吸收身边亲人的语言这一重要信息,学会了说话,消除了理解世界的第一个信息熵。而学习、工作的过程也是在消除更多事物的信息熵。

这里有两个点需要值得注意:

1、消除信息熵需要对等的信息

你要理解一个非常难的事物,消除对它认知的不确定性时,你就需要摄取对应大小信息量的信息。比如你想搞清楚电脑的工作原理,你必须学习网络、硬件、软件各方面的知识,不可能靠一篇科普文,更不可能靠网络段子。从这个角度来说,认知的升级是没有捷径可走的,理解了这一点,你就不会被网上各种贩卖知识焦虑的人收智商税了。

2、停止消除信息熵意味着认知固化

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因为他的认知可能在30岁的时候就已经不再更新迭代了。如果你很久没有摄取过信息量大的优质内容,脑子里都是大量的低信息量内容,那你是无法拓展你的认知,提升对世界的理解程度的,就好像没有子弹的枪,无法上阵杀敌一样。

四、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递方式

对于信息量、信息熵这些概念,对于人类任何时期都是适用的,但信息传递和展示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比如古代靠告示、口口相传、书籍、飞鸽来获取信息,现代靠手机和电脑。且不说古代,相比20年前,现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递方式有着哪些具体的特点,我归纳为四点:

1、从单向到双向

20年前,我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是看书、看报纸、看电视,这是一个单向的传播方式,信息的接收者几乎没有话语权,因此那个时代的编辑权利是很大的,他们的笔决定了舆论的走向。

后来的PC互联网时代,门户网站虽然还在玩单向传播的那一套,但博客和论坛的诞生解放了信息接收者的发声权,人们可以自由的创作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再到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公众号让人人皆可创作,门槛很低,微博让人们随时都可发声,短视频产品让人们拿起手机就能创作,比写作的门槛更低。

我们会发现,信息的产生和传递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在已经分不清谁是创造者谁是接收者,因为我们都可以扮演两个角色。

2、移动搜索的分化

在PC互联网时代,所有信息都在一个盘子里,搜索引擎搞定了这个盘子,便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虽然搜索引擎的竞价排名方式引来很多诟病,但从整个信息搜索方式的角度来说,这看起来是个大一统的方式。

然而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场景更加细分了,每个细分领域的APP产品掌握了更有价值的细分信息,产品与产品之间的信息是没有互通的,这就导致没有一个搜索引擎可以通吃整个移动时代的信息,而是每个产品各自为战,单独给用户提供搜索服务,这就是移动时代搜索的分化。

从商业角度来理解这是无可厚非的,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核心信息共享给他人。但从我们普通用户进行信息搜索的角度来说,这样的体验并不是最好的。

这里我稍微延伸畅想一下,互联网上的信息搜索能否达到学校图书馆里的搜索那样统一、规范、分类清晰呢?如果微信可以将所有的内容平台整合进小程序中,微信搜索是否可以实现移动端信息搜索的大一统?

3、依赖被动的获取

相比于上面说到的主动搜索,现代人接受信息更多的方式又逐渐回归到了被动接受。APP根据你的浏览记录不断给你推荐类似的信息,喜欢看什么就一直有什么,不需要太多的主动思考;新闻APP还会分类标签让用户主动选择,而短视频APP只需要不断滑动屏幕,就能不断的接受系统推荐的内容;你订阅几个公众号就像20年前电视可以收到几个电视台的节目,你只需要被动的接受它的推送就好了。由于智能推荐算法的流行,搜索需求的弱化,我们的信息摄取方式仿佛又回到了20年前被动接受的状态。

或者说,人的本性是懒惰的,主动搜索只有在人有目的的时候才会用到,很多人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因此被动的获取信息其实是顺应人性的方式。

4、碎片化

互联网的便利提升了获取信息的效率,但同时也容易引起注意力的转移。20年前你看一本书,打扰你的可能只有家人叫你吃饭,而现在你已经习惯了1分钟内在手机里多个APP之间来回的切换,注意力非常容易被转移,很难长时间专注于某一信息。此外,有了智能手机后,人们的闲暇时间成为了一些互联网产品的抢占目标,为了迎合人们这些闲暇碎片时间的消遣,信息也被包装得更碎片化。

五、信息消费方式对人的影响

基于上述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对人可能会有什么影响呢?我个人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1、回声室效应,认知固化

由于对信息获取的极度自由,当人们形成一个价值观后就会不断获取相关的信息来加强这种价值观,而屏蔽不符合该价值观的信息,这就是回声室效应,容易产生对某一观念很偏激的人。比如在网上偶然看到一个的观念偏激的意见领袖,不断的被他的价值观灌输,最后成为他的拥趸。而互联网信息的高效获取与快速传播,以及算法不断推荐用户喜欢的内容,可能会加速这样的认知固化。

2、丧失信息主动获取能力

当人们面对大量丰富的信息无法选择,习惯被动接收已经被过滤过的信息时,容易失去理解世界的主动权。你以为你看到的东西是世界的全部,其实它只是别人出于商业目的想让你看到的而已。

3、难以专注于一件事

每天处理大量的碎片化信息,也容易消耗人的专注力,大脑长期在处理信息量小衰减周期短的信息,形成习惯之后,很难长时间的专注某一件事,这会导致我们无法深度的吸收一些衰减周期长的信息,比如一本500页的好书。

最后  聊聊算法推荐的局限,当前阶段,互联网上的信息更多的偏向娱乐化、碎片化,人类进步的思想精华大多数仍然在书本里。纯靠玩手机看视频肯定是无法拓展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的,还需要有很多深度的阅读、思考和实践。因此不论一个互联网产品的算法再怎么优化,它都无法向你提供你成长原本需要获取的信息。而且互联网产品本质是商业,是要赚钱的,它没有义务帮助你成为更好的人。

微信的看一看功能里的信息推荐算法中加入了很多熟人推荐的变量,希望通过社交圈来影响信息的获取质量,让算法少了一点冰冷感,这是很好的创新,但这也只是优化了公众号信息的展示逻辑,真正要看什么,学什么,都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

信息爆炸时代,到底该看什么,怎么看,你有自己的答案了吗?

——限时福利活动——

给鸟哥笔记个好评

得2020《营销增长实战手记》

现下载鸟哥笔记APP(立即下载:http://suo.im/5xrnXx),并在应用市场的评分和评论,

然后【发评分评论截图】给鸟哥笔记小柠檬【微信号:ngbjxxx】,即可获得200羽毛,

可用于在鸟哥笔记APP内的羽毛商城兑换2020《营销增长实战手记》电子版,或包邮实体小绿书及更多书籍/周边礼品!

如果大家还有什么建议,请随时跟小鸟们反馈哦!

-END-


互联网的诞生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信息革命,对于人类漫长的历史,信息从未像今天这样呈指数级的增长,一个成年人一天获取的信息数量可能超过20年前一个人一年可以获取的信息。20年前,电视只有几个频道,报纸每天只有一份,信息的传递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较大。而现在,各种信息的唾手可得让我们进入一个多任务模式,微博、抖音、新闻、APP推送、朋友圈、工作消息,每天需要处理掉非常多的信息。 

但人们真的完美的过渡到了这样一个信息过量的时代吗?信息传递方式的巨大改变,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了怎样的负面影响?面对过量的信息,我们每天到底应该看什么,怎么看?这是一个值得深思而且很开放的问题,每个人的答案也不一样。

本文并不想主观的回答这个问题,对于这样开放性的问题,先提出主观的论点再加以佐证,并且只找符合论点的论据来强行解释,这样的论述方式是不够客观没有说服力的。本文仅从客观、理性的角度阐述了以下几个方面,希望对你回答这个问题有所启发。

本文主要内容:

1、信息到底是什么

2、不同类型信息的区别

3、认知升级的本质是消除信息熵

4、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递方式

5、信息消费方式改变对人的影响

一、信息到底是什么

大家都会说信息爆炸时代、信息过载,“信息”二字被大家挂在嘴边,但我们真的理解信息的本质吗?从更科学更严谨的角度,信息到底是什么?

百度百科是这样定义的:

信息,指音讯、消息、通讯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

显然这样的定义是不严谨的。未经过人类传播的内容就不叫信息了吗?非人类传播,而是动物之间传递的内容就不叫信息了吗?用反证法很容易推翻这个定义。

追根溯源还是要从科学家的提出的得到学术界认可的理论寻找定义。在1948年,美国的一位数学家香农(C.E.Shannon),在硅谷著名的贝尔实验室里,基于从热力学中熵理论得到的启发,提出了信息论,为此后的第三次信息革命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在信息论中,信息是这样定义的:

信息,是用于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如何理解这里的不确定性?比如你不知道明天的股票会不会涨,但你今天得知一个重大的消息,美国新冠病毒疫情爆表,你根据这个消息,推断出了明天美股会下跌,这个消息就消除了你对明天股市涨跌的不确定性,所以这个消息就是信息。

按照这个定义我们可以推翻很多非信息的内容,我这里称为干扰信息。比如一个人对你说“今天太阳会从西边落下”,太阳从西边落下本来就是一个确定的事实,他这句话没有消除任何不确定性,信息量为0,我们可以归类为干扰信息。

对于一个存在不确定性的事件,要如何来衡量这种不确定性的程度?

前面我提过,香农是基于热力学中熵的概念创立了信息论,相对应的,他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信息熵和信息量。

信息熵:是针对事件而言,对事件整体不确定性的度量。熵值越大,事件的不确定性就越高,熵值为0,说明事件的完全确定的。

信息量:是针对信息而言,衡量消除事物不确定性的信息熵大小。信息量越大,可以抵消掉的信息熵就越大,即可以消除事件的不确定性就越多。

比如一道4个选项的数学单项选择题,如果完全靠蒙,答对的概率是25%。如果一个小学霸告诉你,C肯定是错误答案,他给的信息就消除了一部分不确定性,你再蒙对的概率就提升到了33%。如果大学霸告诉你,正确答案就是A,那他的信息就彻底消除了这个题目的不确定性。显然,大学霸给的信息的信息量>小学霸给的信息的信息量。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简单总结一下:

只有消除了事物不确定性的信息才叫信息,其他的应该称为干扰信息;

一个信息的信息量越大,可以消除一个事件的不确定性就越多。

二、不同类型信息的区别

如今,“信息”一词已经有了更广泛的含义,但我们仍然可以根据最初信息量的定义来理解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我们来对生活中的信息按不同维度进行分类。

1、按信息的载体

生活中,信息常见的载体有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这四种。如何来比较它们信息量承载大小呢?我们按照同样数据大小来进行横向对比。

1MB的图片很小,我们平常手机拍一张照片都是3~5MB的大小,它能包含的信息量有限。一段1MB的音频大概是几十秒,如果用于描述1MB图片的内容,几十秒音频可以解释更多的东西,因此信息承载量大于图片。而1MB的视频可能只有10秒,但视频里能呈现的内容非常多,包含声音的同时还能加入画面,可以更形象的描述一个事物。而1MB的的文字可以包含52万个汉字,104万个英文字母,可以用来描述一件非常复杂的事物。

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在同样数据大小前提下,这四类载体在信息量承载大小的排序上应该为:

图片<声音<视频<文字

通过这样的对比结果,我们可以用来理解互联网的内容创业。一个专注于图片分享的互联网社区受众会非常小,大概只有摄影爱好者、穿搭爱好者、艺术爱好者等群体在使用;一个以音频为核心创作内容的平台,比如喜马拉雅,它的用户量怎么都不可能超过视频网站,因为音频的载体形式限制了内容创作的想象力;而视频和短视频现在受众越来越多,得益于网速的进步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但它的制造成本高,受众及创作数量仍然远不及文字,如书籍、报刊、新闻、网络文章等等,文字描述一个事物的详细程度是所有载体中最高的。

虽然有了上述的结论,我们在看待生活中的信息时,不能只看载体,也要看信息本身的信息量大小。

比如一篇网络段子和一张世界地图,网络段子并不能帮助你消除任何事物的不确定性,它的信息量为0,而一张世界地图可以帮助你了解哪个国家在哪个位置,包含了非常多的你未知的信息。这时候文字的信息量是小于图片的。

理解了信息载体的信息承载能力和信息本身的信息量大小,可以帮我们重新审视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比如手机推送、短信、视频网站、短视频、直播、新闻、微博、音乐、论坛等等。

2、按信息的衰减周期

什么是信息的衰减周期,其实它不是信息本身的属性,它原本是个物理学概念,我将它理解为信息作用于人脑后的结果。

物理学中,半衰期指的是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相应的,信息的衰减周期我们理解为信息作用于人脑后被遗忘所需要的时间。衰减周期越长,在人脑中储存的时间就越长,对人的影响就越大。当然,在这里的影响也有可能是负面影响,本文只讨论正面积极的影响。

举个例子,一个八卦新闻的衰减周期很短,很少有人几年后还记得。而小学的九九乘法口诀每个人都会记得,因为它非常有用,生活方方面面都被用到,它的衰减周期就非常长。

如果我们将不同载体的信息按照信息量大小和半衰期长短叠加成二象性图,可用来描述生活中的所有信息。一般来说,信息的信息量越大,它的衰减周期越长。

三、认知升级的本质是消除信息熵

前面说到一个事物的不确定性就是它的信息熵,因此,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在不断的消除事物的信息熵,从而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提升对世界的理解程度。刚出生时,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通过不断重复的吸收身边亲人的语言这一重要信息,学会了说话,消除了理解世界的第一个信息熵。而学习、工作的过程也是在消除更多事物的信息熵。

这里有两个点需要值得注意:

1、消除信息熵需要对等的信息

你要理解一个非常难的事物,消除对它认知的不确定性时,你就需要摄取对应大小信息量的信息。比如你想搞清楚电脑的工作原理,你必须学习网络、硬件、软件各方面的知识,不可能靠一篇科普文,更不可能靠网络段子。从这个角度来说,认知的升级是没有捷径可走的,理解了这一点,你就不会被网上各种贩卖知识焦虑的人收智商税了。

2、停止消除信息熵意味着认知固化

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因为他的认知可能在30岁的时候就已经不再更新迭代了。如果你很久没有摄取过信息量大的优质内容,脑子里都是大量的低信息量内容,那你是无法拓展你的认知,提升对世界的理解程度的,就好像没有子弹的枪,无法上阵杀敌一样。

四、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递方式

对于信息量、信息熵这些概念,对于人类任何时期都是适用的,但信息传递和展示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比如古代靠告示、口口相传、书籍、飞鸽来获取信息,现代靠手机和电脑。且不说古代,相比20年前,现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递方式有着哪些具体的特点,我归纳为四点:

1、从单向到双向

20年前,我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是看书、看报纸、看电视,这是一个单向的传播方式,信息的接收者几乎没有话语权,因此那个时代的编辑权利是很大的,他们的笔决定了舆论的走向。

后来的PC互联网时代,门户网站虽然还在玩单向传播的那一套,但博客和论坛的诞生解放了信息接收者的发声权,人们可以自由的创作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再到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公众号让人人皆可创作,门槛很低,微博让人们随时都可发声,短视频产品让人们拿起手机就能创作,比写作的门槛更低。

我们会发现,信息的产生和传递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在已经分不清谁是创造者谁是接收者,因为我们都可以扮演两个角色。

2、移动搜索的分化

在PC互联网时代,所有信息都在一个盘子里,搜索引擎搞定了这个盘子,便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虽然搜索引擎的竞价排名方式引来很多诟病,但从整个信息搜索方式的角度来说,这看起来是个大一统的方式。

然而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场景更加细分了,每个细分领域的APP产品掌握了更有价值的细分信息,产品与产品之间的信息是没有互通的,这就导致没有一个搜索引擎可以通吃整个移动时代的信息,而是每个产品各自为战,单独给用户提供搜索服务,这就是移动时代搜索的分化。

从商业角度来理解这是无可厚非的,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核心信息共享给他人。但从我们普通用户进行信息搜索的角度来说,这样的体验并不是最好的。

这里我稍微延伸畅想一下,互联网上的信息搜索能否达到学校图书馆里的搜索那样统一、规范、分类清晰呢?如果微信可以将所有的内容平台整合进小程序中,微信搜索是否可以实现移动端信息搜索的大一统?

3、依赖被动的获取

相比于上面说到的主动搜索,现代人接受信息更多的方式又逐渐回归到了被动接受。APP根据你的浏览记录不断给你推荐类似的信息,喜欢看什么就一直有什么,不需要太多的主动思考;新闻APP还会分类标签让用户主动选择,而短视频APP只需要不断滑动屏幕,就能不断的接受系统推荐的内容;你订阅几个公众号就像20年前电视可以收到几个电视台的节目,你只需要被动的接受它的推送就好了。由于智能推荐算法的流行,搜索需求的弱化,我们的信息摄取方式仿佛又回到了20年前被动接受的状态。

或者说,人的本性是懒惰的,主动搜索只有在人有目的的时候才会用到,很多人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因此被动的获取信息其实是顺应人性的方式。

4、碎片化

互联网的便利提升了获取信息的效率,但同时也容易引起注意力的转移。20年前你看一本书,打扰你的可能只有家人叫你吃饭,而现在你已经习惯了1分钟内在手机里多个APP之间来回的切换,注意力非常容易被转移,很难长时间专注于某一信息。此外,有了智能手机后,人们的闲暇时间成为了一些互联网产品的抢占目标,为了迎合人们这些闲暇碎片时间的消遣,信息也被包装得更碎片化。

五、信息消费方式对人的影响

基于上述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对人可能会有什么影响呢?我个人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1、回声室效应,认知固化

由于对信息获取的极度自由,当人们形成一个价值观后就会不断获取相关的信息来加强这种价值观,而屏蔽不符合该价值观的信息,这就是回声室效应,容易产生对某一观念很偏激的人。比如在网上偶然看到一个的观念偏激的意见领袖,不断的被他的价值观灌输,最后成为他的拥趸。而互联网信息的高效获取与快速传播,以及算法不断推荐用户喜欢的内容,可能会加速这样的认知固化。

2、丧失信息主动获取能力

当人们面对大量丰富的信息无法选择,习惯被动接收已经被过滤过的信息时,容易失去理解世界的主动权。你以为你看到的东西是世界的全部,其实它只是别人出于商业目的想让你看到的而已。

3、难以专注于一件事

每天处理大量的碎片化信息,也容易消耗人的专注力,大脑长期在处理信息量小衰减周期短的信息,形成习惯之后,很难长时间的专注某一件事,这会导致我们无法深度的吸收一些衰减周期长的信息,比如一本500页的好书。

最后  聊聊算法推荐的局限,当前阶段,互联网上的信息更多的偏向娱乐化、碎片化,人类进步的思想精华大多数仍然在书本里。纯靠玩手机看视频肯定是无法拓展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的,还需要有很多深度的阅读、思考和实践。因此不论一个互联网产品的算法再怎么优化,它都无法向你提供你成长原本需要获取的信息。而且互联网产品本质是商业,是要赚钱的,它没有义务帮助你成为更好的人。

微信的看一看功能里的信息推荐算法中加入了很多熟人推荐的变量,希望通过社交圈来影响信息的获取质量,让算法少了一点冰冷感,这是很好的创新,但这也只是优化了公众号信息的展示逻辑,真正要看什么,学什么,都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

信息爆炸时代,到底该看什么,怎么看,你有自己的答案了吗?

——限时福利活动——

给鸟哥笔记个好评

得2020《营销增长实战手记》

现下载鸟哥笔记APP(立即下载:http://suo.im/5xrnXx),并在应用市场的评分和评论,

然后【发评分评论截图】给鸟哥笔记小柠檬【微信号:ngbjxxx】,即可获得200羽毛,

可用于在鸟哥笔记APP内的羽毛商城兑换2020《营销增长实战手记》电子版,或包邮实体小绿书及更多书籍/周边礼品!

如果大家还有什么建议,请随时跟小鸟们反馈哦!

-END-


做头条号1年赚了2万元,我总结出了3点运营的经验! 运营公举小磊磊 2020.03.30 从新东方、好未来等教育头部公司出发,浅析在线教育行业现状 Vapor 2020.03.31
做头条号1年赚了2万元,我总结出了3点运营的经验! 运营公举小磊磊 2020.03.30 从新东方、好未来等教育头部公司出发,浅析在线教育行业现状 Vapor 2020.03.31

为了促进广大用户对鸟哥笔记网站的干货文章做出更加客观、真实、优质的评论,为其他读者在学习干货时提供参考,特地制定本评论规则。

一、什么样的评论内容会被通过

15字以上的、基于文章内容的优质评论。

二、什么样的评论内容不会被通过

1、15字以下的评论;
2、“已阅”,“1”,“11”,”666”,“学习”,“学习了”等明显划水的内容;
3、重复评论,即在多篇文章下面发布同样的内容;
4、带广告性质的内容(含网址、电话、微信等);
5、评论内容与本文无关的;
6、带诋毁,辱骂,色情,赌博、暴力等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及一切法律法规不允许的内容。

最后,你的评论在审核通过的同时,还可以获得5羽毛的奖励,羽毛可在 “羽毛精选” 兑换各类小礼品哦~

我知道了
评论成功且进入审核!审核通过后,您将获得10羽毛的奖励。分享本文章给好友阅读最高再得15羽毛~ (羽毛可至 “羽毛精选” 兑换礼品)

【本文作者】:亿闻天下网,商业用途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非商业用途转载注明出处原文链接:https://cqsoo.com/news/61560.html

【版权与免责声明】: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kefu@cqsoo.com ,

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反馈给我们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Copyright 2007-2019 亿闻天下网 / 渝ICP备89217412123号-1  / 本站由wordpress、阿里云、群英、百度云提供驱动力
QR code